培养幸福完整的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培养幸福完整的人

[标签:标题] 2016 PAGE12 / NUMPAGES12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培养幸福完整的人 在2014年新教育年会上,朱永新老师提出“艺术教育成人之美”,并强调艺术教育及其课程是“智力、认知和构思能力的重要唤醒者”。这一重要理论主张,为当下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同样需要朝向“成人之美”。换言之,美术教育的培养方向,不应囿于技术、知识、素养,而是幸福完整的人生。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获得知识技能,感悟生活,提升素养,拓宽胸襟,涵养人格,升华人生境界,成长为人格健全、生命充实――幸福完整的人。我将其确立为一种教学主张,即“审美人生教育”,以此来实践行动,诠释和践行新艺术教育理论。   一、 朝向美好,培育“审美人”,确立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光明磊落,心灵敞亮,善良悲悯,身体康健,朝向生命美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审美人”特有的精神纹理,生长在他的灵魂深处,并随着时间延续再生长,继而成为他的行为模板。这种精神纹理,有着多重维度:   1.对美善有敏锐的觉察   “审美人”在与美相遇时,会瞬间被美“击中”,调用知觉、感受、理解、想象等审美认知系统,激活情感的、审美的、道德的、幽默的等诸多心理能力,敏锐“嗅出”蕴含其中的宁静、灵动、纯粹、和谐、美好,继而与善良、尊重、关怀等心理品质相容相契,直达精神忘我。“审美人”拥有为美而感动的能力。   2.对物象有独特的解读   世界博大奇妙,纷繁复杂,“审美人”能在平凡中发现它的美好,在表象中觉察它的独特,在寻常中解读出它的精妙。一轮清月,李清照会发出“淡云来往月疏疏”的审美感悟,苏轼会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审美理解,而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柯依则有《月夜》的审美创造。这,超越了器物功用,也超越了功利欲念。   3.对生活有诗意的追求   即使生活日复一日,“审美人”也能跳出现实和逻辑的羁绊,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丰满。他懂得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懂得欣赏艺术的趣味和灵动,懂得珍惜千年文明精髓,懂得着衣打扮、居室格调与人的角色素养的和谐,像林徽因那般“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审美人”,让日子有意义,让生活有诗意。   4.对生命有由衷的敬畏   “审美人”知道生命是天地宇宙最伟大、最奇妙的造化,所以,他会认真地活着。同时,他会珍惜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他懂得尊重这个生命的独特存在,并用生命静静聆听另一个生命。他知道,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生命的相互依偎、相互取暖。悲悯,是他的信仰。   生命独特,“审美人”精神维度的长度或者厚度一定不相同,但他会尊重生命的个体性、独立性,并努力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会生活的人,一个幸福完整的人。“让生活幸福完整,本身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让生命价值永恒,本身是一种存在的艺术。实现二者,也就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确如朱永新老师所言,培养幸福完整的人,应当是所有教育者的行为圭臬。   二、 聚焦素养,关注“能量源”,实现美术教学的价值超越   美术的教与学之所以能够使人幸福完整,其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带给人以审美的精神境界。也就是通过聚焦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将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化作成审美“能量源”,将人带入一种无功利的、心灵自由驰骋的状态,继而在幸福和陶醉中,启迪智慧,修炼品格。   1.发展审美感知   美术教学是学生审美感知发展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能在感觉、对比、鉴别事物本质的过程中发展视知觉系统,引导学生通过对物象的观察,感知它的造型美、色彩美、细节美,挖掘它的秩序美、均衡美、节奏美,表现它的变化美、力度美、稚拙美,继而归纳美的规律和法则,并保存为内心的领悟,甚至成为一种审美标准,在将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这一审美标准去生活,懂得什么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   2.提升审美理解   “美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的宇   宙”,所以,审美理解有别于以概念和推理为基础的理性理解,它充满了感性色彩。例如,当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沉重的悲剧气息席卷而来时,学生在“真恐怖”这一印象中完成了审美理解的第一层,即对审美对象的直觉认识。“画了什么故事?”学生们的追问走向了第二层,即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为什么要用我们看不懂的立体主义来表现?”这一需要审美结构支撑的问题,完成了第三层的超越,即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理解――由感性   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再转化为感性的审美愉悦及审美判断,完成了从“入画”到“出画”的审美   历程。   3.影响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的生活环境、心理结构、社会交往、文化教养、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糅合的结果,具有强烈的个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