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隐私权的规制困境与对策
[标签:标题]
2016
PAGE10 / NUMPAGES10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网络隐私权的规制困境与对策
摘 要 隐私权,是指保护个人私生活自治与安宁的权利,它体现了法律对于个人私生活的尊重与保障。网络时代的到来,既满足了大众分享信息与沟通交流的渴望,也使隐私权遭受侵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网络隐私权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概念厘定,并在传统公私二分法基础上引入“语境完整性”理论来丰富隐私合理期待是否遭到破坏的判断标准,其次分析了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及其规制困境,最后通过借鉴域外经验,以期对于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构建提出建议。
中国论文网 /2/view-7423076.htm
关键词 网络隐私权 规制困境 保护模式
作者简介:姜瑛,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云冈镇派出所,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01-033-02
随着新型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交流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沟通,而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互相沟通。但是,这种新型交流方式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烦恼。例如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出于自愿或非自愿传递的信息,实质上是对个人隐私的披露,这使我们重新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合理隐私期待”的定义与界限。而针对信息时代隐私权的研究也成为了我们法治建设的焦点之一。
一、网络隐私权概念之厘定
学界对网络隐私权这一概念的认定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首先,我们可以参考王利明教授的一段话来对隐私权进行界定,即“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在此基础上,笔者加入对信息时代特征的描绘,将网络隐私权界定为:自然人在网络上享有个人生活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知悉、利用、传播、侵害的一种人格权;同时也指禁止他人在互联网上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包括一些事实、影像和诋毁、诽谤等的权利。具体而言,网络隐私权的内含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支配权。在一些社交网站试图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时,必须征得用户的同意,并且只能将用户的个人信息用于服务客户,而不可非法售卖给第三方或滥用客户信息,给客户带来困扰。
2.安全请求权。网站有责任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受第三人侵害。当网站拒绝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时,用户有权要求该网站停止再继续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
3.赔偿救济权。除了第二点所述的情况之外,当用户个人信息因被黑客等攻击而泄露,用户应当有权向本应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站索赔。
二、语境完整性理论下网络隐私权之保护
传统的隐私权理论采取将空间分为公共与私人的二分法来进行分析,并且其认为个人信息一旦由私人领域被曝光在公共领域,即不能再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隐私。但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从网络社交平台到每个用户个体,我们都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或无意地搜集他人的信息。并且,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如今越来越模糊,对其精确地进行划分已经不再具备十足的可行性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时代下网络隐私权的含义,我们不妨借鉴Helen Nissenbaum教授关于隐私的“语境完整性”理论来深入讨论。这一理论主要阐述了人们在分享信息时总是处在某种语境和情景之下,而在信息流向下一人时,倘若语境与最初信息所处语境相同,则不存在隐私泄露的问题。除了对网络隐私权进行分析以外,该理论还聚集于如何规范信息流动。举例来说,当你的亲朋好友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与你分享一些个人信息,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若他们将你的信息转述给第三人,那么这样就不能算作符合最初的语境,也就是不能算作信息的合理流动。
纽约大学Helen Nissenbaum 教授关于隐私的“语境完整性”理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识别隐私合理期待是否遭到破坏的判断标准,这无疑对于信息时代的隐私权保护是一大助力。
三、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评析及其规制困境
再把眼光聚焦回国内。随着改革开放,上世纪90年代之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已势如破竹,而随之而来的隐私权被侵犯的问题也渐渐被广大国人关注。
用户个人信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泄露的几大原因
1. 使用者在隐私风险评估中的错误假设。现如今,大多数社交网络平台都会利用个人之间的竞争攀比心理,例如新浪微博等网站会在个人用户首页表明粉丝数量、访问量以及其余涉及“人气”的数据,这在无形之中会诱使用户在未经深思其中可能存在的泄露隐私的危险的前提下就加入到此种社交网络中,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更何况,个体在做出决策之前缺乏风险预估的能力,仅仅依靠自己理性的经验或是感性的判断。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