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创造中社会心理的基础及其培育.doc

美好生活创造中社会心理的基础及其培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好生活创造中社会心理的基础及其培育

[标签:标题] 2016 PAGE22 / NUMPAGES22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美好生活创造中社会心理的基础及其培育 【摘要】2014年的浙江省十三届五次全会曾提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美好生活需要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心理、积极心理和生态心理为基础,需要满足社会心理需要的保障机制、公平效率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社会融合、人们生活美好随着让个体从内到外,从个体到对他人的健康的情感、意识和行为的增长而上升,并扩展到整个社会福祉。 中国论文网 /2/view-7350326.htm   【关键词】社会心理 积极 生态 培育   在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中指出:“美丽浙江是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体现为生??集约高效、生活宣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也体现为百姓生活富足、人文精神彰显、社会和谐稳定,这些都包含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早在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其就职讲话中更对“美好生活”做出过描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美好生活的实现,有助于培育和增强人们的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认同感,而美好生活的创造同样需要每一个公民在其人生历程中积极构建健康心理基础,积极达成平衡中正的心态,也需要社会创建一个美好的心理生活环境和体制保障,由此才能呈现出物质和精神状态的多样性、丰盛性和生态性。   一、积极健康心理的历史性挑战   社会心理失衡问题的挑战   从心理学角度讲,美好生活更多的被界定为幸福、快乐或者生活满意度等。幸福被表征为幸福感,包括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以及社会幸福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并非同步增长,出现所谓“幸福悖论”现象。“幸福悖论”现象的提出者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和其合作者2012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刊上的对中国1990年到2010年长达20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幸福感却下降了。有数据分析发现,1990年,收入最高的1/3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3人群的生活满意度分别是68%和65%,相差还不是太大;但到2007年,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达到71%,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直降至42%。与收入问题相伴的还有社会不公、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与社会和谐、人们幸福感相关的直接因素一一社会心理失衡现象。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体的认知功能有两个基本特征:组织和适应。组织是把直觉和认知的信息系统化到认知结构模式中去的倾向;适应是个体利用己形成的认知结构产生调节环境的倾向,两者密不可分,个体通过对认知的不断平衡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显然如果一个人认知不能帮助其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就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国内学者吴锡改就认为“心理失衡是指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   平衡和失衡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持心理状态永远处于平衡状态,甚至“无我”状态是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一直处于心理失衡状态,无法适应和调适,就如同温水煮青蛙,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个人身心疾病。   到目前为止,分析心理失衡的原因还是非常复杂和多元的。时代变迁,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嬗变,一般来说,利益相关越直接,越接近或超过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一种心态的形成和扩散就越快。改革开放,中国迎来市场经济的大踏步发展,商业市场经济本身是以对人的经济利益刺激为动力的一种经济形式,使得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体的经济消费欲望不断增长甚至膨胀,持续的消费攀比背后是欲望的攀比,是未满足期望的进一步冲击,是失落、受挫、恐惧和愤怒情绪的唤起,带来消极、非理性心态的快速形成和扩散。同时,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邓晓芒认为中西文化心理最根本的区别可以归结到个体意识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如果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法律体制、保障体制并未获得进一步完善,由于个体意识的独立性所需要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反脆弱力还未完成,一旦这样的社会心态形成,人们不得不卷入一种激烈竞争的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巨大的身心压力极易导致社会心理失衡现象的存在。   另一方面,全球数字化时代不可遏制的加速到来,快速而碎片化的信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原本的生活状态因为信息和记忆不断地被激活而受到侵占和扰动,人们的时间和空间变得致密而茫然。在情感上,虚拟化的数字网络让人们可以在时空上比以往更依赖同时也更陌生。   处于心理失衡的危机状态并非一日形成,也非一日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