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膜分离法--研究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膜分离法--研究资料

;;;;;;;第七章 膜分离法 Membrane separation;§7-1 概述;一、膜分离法简介;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 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一、膜分离法简介;二、膜的类型及特点; 分离膜种类(按结构形态);二、膜的类型及特点;二、膜的类型及特点;膜的种类;三、膜分离法的原理;三、膜分离法的原理;三、膜分离法的原理;3. Donnan 效应;平衡时 [Na+]Ⅰ[Cl-]Ⅰ = [Na+]Ⅱ[Cl-]Ⅱ 电中性条件 [Na+]Ⅰ= [Cl-]Ⅰ +[X-]Ⅰ [Na+]Ⅱ= [Cl-]Ⅱ 代入,得 [Cl-]2Ⅱ = [Cl-]2 Ⅰ+[Cl-]Ⅰ·[X-]Ⅰ 即 [Cl-]Ⅱ [Cl-]Ⅰ ???? “NaCl”浓缩倍数为: (CNaClⅡ / CNaClⅠ) = 1+(CNaXⅠ/ CNaClⅠ); 结论: 平衡时,膜两边的Cl-的浓度不相等 在一相中加大不扩散离子的浓度能防止可扩散离子渗入该相??;四、膜分离法的特点;§7-2 膜分离法的类型;以静压差为推动力的膜有:微滤 (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一、微孔过滤;一、微孔过滤;一、微孔过滤;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示意图;二、反渗透;二、反渗透;二、反渗透;各式反渗透装置的优缺点比较;一、板框式反渗透膜组件;;二、管式反渗透膜组件;内压式管式膜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三、螺旋卷式反渗透膜组件;密封;;四. 中空纤维式反渗透膜组件;;;工业应用的反渗透装置; 世界上大多数的水体污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传统的自来水处理方法,已不能保证提供品质优良的饮用水,而且在市政供水中还存在着两次污染的问题,如高层的水箱供水,漫长的自来水输送管线,都会造成潜在的铁锈,水垢及微生物等污染问题,因此,各种品牌的净水器应运而生。;9、反渗透膜法 膜分离技术的一种,这种方法用压力将水通过合成的膜,膜仅允许纯水通过,而污染物被排除。系统的运行取决于若干因素,如波动的水压、膜的寿命、膜孔的堵塞均会影响出水的品质。 另外,膜上面细菌生长也是个问题。反渗透系统耗用大量的水,一般从10-20加仑中制取一加仑处理过的水。这种系统费用很高,而且在要做日常的服务、监控和换膜等工作。; 10微过滤及超过滤法 ? 微过滤法是用纤维素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孔滤膜,利用其均一孔径来截留水中的微粒、细菌、胶体等,使其不通过滤膜而被去除。 这种微孔膜过滤技术又称粒密过滤技术,能够过滤微米或纳米级的微粒和细菌。超过滤和微过滤都属于膜分离技术,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超过滤的工作压力一般以0.3兆帕左右,可去除水中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等,但通量较低。 ?;三、超过滤;三、超过滤;四、纳滤;四、纳滤;静压差膜分离小结;五、液膜;五、液膜;① 表面活性剂 乳化型液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它可以控制液膜的稳定性。根据不同体系的要求, 可以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作成油膜或水膜。 ② 膜溶剂 主要考虑液膜的稳定性和对溶质的溶解度。 对无载体液膜, 膜溶剂能优先溶解欲分离组分, 而对其它组分溶质的溶解度则应很小;对有载体液膜, 膜溶剂要能溶解载体, 而不溶解溶质。;1. 液膜的定义及其组成;2. 液膜的分类;① 乳状液膜;2. 液膜的分类;2. 液膜的分类;2. 液膜的分类;2. 液膜的分类;3. 液膜的分离机理;3. 液膜的分离机理;4. 液膜材料的选择;5. 液膜分离的操作;6. 影响液膜分离的因素;破损则是由于液膜被破坏,使内相水溶液泄漏到外相,可用破损率Eb来表示,如内相中含NaOH溶液,则:;※ 搅拌速度的影响 制乳时2000~3000rpm;连续相与乳液接触时,搅拌100~600rpm。 ※ 接触时间的影响 料液与乳液在最初接触的一段时间内,溶质会迅速渗透过膜进入内相,这是由于液膜表面积大,渗透很快,如果再延长接触时间,连续相(料液)中的溶质浓度又会回升,这是由于乳液滴破裂造成的,因此接触时间要控制适当。 ※ 乳水比的影响 液膜乳化体积(Ve)与料液体积(Vw)之比称为乳水比。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