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第一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心理学;本课程的考察方式;一、关于本课程;为什么有的人一听说记者来采访就非常热情,主动配合?为什么另有一些人对记者态度生硬,拒绝回答? 为什么记者采访时要衣着得体? 为什么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大部分是电视剧?;1、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心理学?;记者;;;在我看来,新闻心理学是将人类的行为与心理活动限制在了一个特定的范围之中,而这个范围是由新闻传播这一社会活动定义出来的。 新闻传播这一社会活动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涉及到诸多不同的人与事件,而这些人与事件可以用心理学中许多分支学科的理论来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因此,要找到一个唯一的心理学理论来统领这一学科,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我们首先将新闻传播的活动限定了。;本课程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3、例举新闻心理学涉及的研究范畴;;;《美国枪案与铁岭惨案》,中国青年报,2007年 ……国内外门户转载过来的国外媒体的消息,其核心内容都集中在对事件过程的披露及从总统到平民所表示出来的震惊、悲痛和悼念之情,极少官员作出批示,亲赴现场指挥善后等报道。 ……铁岭也发生了惨案,死难人数也是32人,因钢水包整体脱落造成事故致死。……报道的重点照例是哪级领导已经做出什么批示,哪位高官已经亲赴现场等,一场巨大创痛的死难事件,就被这冷冰冰的新闻语气和报道模式化解于无形。……有关死难者的情况及家属的悲痛,则少有涉及。;因为一张照片而自杀的摄影记者;著名照片《等着吃小女孩的秃鹫》画面里是一个苏丹女童挣扎在去救济站路上,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这幅照片让黑人摄影师凯文·卡特获得了1994普利策新闻奖,而他也因此照片一夜成名。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摄影师在当时为什么不去帮帮那个小女孩?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几个月后卡特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他用一截软管将汽车废气导入车内自杀身亡,终年33岁,人们在汽车座位上找到他留下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出了欢乐的程度。”;;因《南京大屠杀》一书震惊西方世界的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在36岁的美好年华自杀离世,很多人在痛惜之余,将她的自杀原因归结于写《南京大屠杀》。 22日,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带着新书《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来到南京。她说,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首先是让张纯如年幼的儿子克里斯托弗了解他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其次是将张纯如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公众,让世人不只看到她的作品,也了解到她的品质和精神;第三是因为西方媒体在她的死因上有诸多版本,“作为她最亲近的人,我有责任作出诠释和解读。”   张盈盈把这本书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将永久性收藏,并在展厅进行展示。;;;1979年6月,中国将召开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预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部署十项重要工作,其中第十项就是“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切实控制人口的增长”。出于配合舆论宣传的需要,会前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想起了一个人———马寅初。    马寅初,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7年,他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曾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但是,这一科学的前瞻性的理论却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当时的政要不仅把正确的说成错误,而且把学术问题说成是政治问题,给马寅初定下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名。从此,马寅初从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消失了。;但是,20多年的历史却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如今,计划生育问题终于严峻地提到了历史的议事日程。在这个背景下写写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当然是对即将召开的人代会最有力的配合。 采访马寅初的任务落到了新华社记者杨建业的身上。 杨建业先给马寅初的家里挂了个电话。马寅初的次子马本初接电话的时候,怨气冲天:“20多年来,马寅初不是早被人们遗忘了吗?你还来干什么?”费了好多口舌,马本初才答应记者登门。但此后,记者两次前去拜访,马寅初根本不见,而且声称也不同意对他进行报道。 ;接连遭到拒绝的杨建业,并没有抱怨,也没有发火。设身处地,他深深地理解了对方蒙受不白之冤20多年的苦恼和期待平反的焦躁心情。在随后的20多天里,他仔细地研究了关于马寅初的一切材料,先写了一篇内参《马寅初的家属希望尽快为马落实政策》。1979年6月21日,内参送达党中央的当天,中央领导就在内参上批示:应该恢复马寅初的名誉。鉴于马寅初年近百岁,身体不好,中央还决定,先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贵专程去看望马寅初,通知他党组织即将为他彻底平反…… 新闻当然就产生了。7月25日,杨建业发出了他的第一篇消息:《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平反后的马寅初被任命为北大名誉校长。当北大师生前去探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