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发酵过程的优化和控制
第八章 发酵过程;;第一节 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一、分批发酵;; 4. 分批发酵的生长曲线(1)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2)丝状真菌的生长曲线;;;;;;;; 其动力学方程为:; ②第二类型(部分生长关联型); 其动力学方程为:; ③第三类型; 其动力学方程为:;;; 其动力学方程为:; ②生长无关联型(第二,三类型);;7. 典型的分批发酵工艺流程; 二、补料分批发酵;;;;;; 三、连续发酵;;; 4. 连续发酵的代谢曲线;第二节 发酵工艺的控制;;; 影响生物热的因素:菌株、培养基、发酵时期 发酵过程中生物热的变化;四环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系列参数的动态变化过程1:效价;2:呼吸强度;3:生物热;4:糖浓度;;;; 4. 发酵热的测定;;;;;温度对菌的生长、产物合成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生长阶段;;;;;;;; 二、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最适pH与微生物生长,产物形成之间相互关系有四种类型:;;;;;;; 三、氧对发酵的影响;;; Johnson(1964)得出如下方程:; 利用葡萄糖和烷烃生产酵母的下列方程式为:;; Mateles利用此关系式对许多菌体利用各种基质所需的氧进行了计算 生长于不同基质上的不同微生物的需氧要求;Cooney(1979)建议用下列方程式计算青霉素发酵:;米氏型曲线:溶氧浓度对比摄氧率(QO2每克干菌体每小时所消耗的氧的毫摩尔数);;某些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2. 溶氧对发酵的影响;; 实例: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生物合成氨基酸 ; 3. 发酵过程的溶氧变化;; 四、CO2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五、发酵过程中的泡沫及其控制;;;;; 4. 泡沫对发酵的不利影响;; 5. 影响泡沫稳定的因素(1)通气与搅拌的强度; (2)培养基的配比及原材料组成 不同浓度蛋白质原科的起泡作用; (3)培养基的破坏程度 灭菌时间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6. 发酵过程泡沫的变化 霉菌发酵过程中液体性质和泡沫的关系;;;;;;;;;;;;;;;;;; 六、补料控制;;;;;;; 例如,用连续培养方法测定了在不同比生长速率下青霉素生产菌产黄青霉的碳、氯、氧、磷、硫和乙酸盐及菌最适生长所需的各种基质的补料速率。; 七、厌氧发酵工艺要求与控制;;第三节 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 二、化学参数;; 三、生物参数; 四、间接参数;;;物理参数;化学参数;; 参数在线测定的优点及问题; 发酵工业用的传感器应满足的要求:;第四节 发酵过程的自动控制;; 对发酵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具有以下优点: ;;; 一、基本的自动控制系统(control loop); 2、反馈控制;开关控制 ;;PID控制 ; 串(联)级反馈控制 串联反馈控制是由两个以上控制器对一种变量实施联合控制的方法。 ;前馈/反馈控制 ; 3. 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trol);; 二、发酵自控系统的硬件组成;; 三、发酵过程常见控制系统 1. Feed control(补料控制); 2. Temperature control loop(回路); 3. pH control loop; 4. pO2- and rpm-control ; 5. Antifoam control(消泡控制);第五节 发酵动力学(fermentation kinetics);;;; 一、发酵过程的速度 1. 发酵动力学涉及的常规参数; 2. 发酵过程的速度概念; (1)速度; P、C和HV生成速度 ; (2)比速率;;; 二、化学计量学(stoichiometry); 表示通用化了的碳源; 根据元素分析得出的细胞组成; 表示产物 ; 2. 产率系数(yield coefficients);生物反应过程中宏观产率系数的定义总览;以摩尔为单位表示产率系数 ; ;; 3. 化学计量的数学模型(Stoichiometric Mathematical models); 由(2)推导底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模型 ; 由(5)推导产物浓度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模型; 三、分批发酵动力学(kinetics of batch fermentation); 底物消耗速率方程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