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115
历史喧哗中的无声的呐喊
——刘玉栋小说研究
刘玉栋,山东著名作家,1971年出生,1993年开始发表小说,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上海文学》、《天涯》等权威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篇;著有长篇小说《天黑前回家》和《年日如草》;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分到了土地》、《公鸡的寓言》、《火色马》和《锋刃与刀疤》,共计150多万字。刘玉栋写乡土文学起家,对乡土文学自然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谈起乡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他认为乡土文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从鲁迅到沈从文等作家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而乡土文学发展到现在,刘玉栋认为如今写乡土文学的作家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作品风格,这样可能才会出现好的现代乡土文学作品。
第一章 文化转型期的焦躁与反思
第一节 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化转型
第二节 文化世界的艺术再现者
第二章 乡土本位意识的张扬到都市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第一节 悲天悯人的乡土抒情诗:人情之美、伦理之美、感伤之美、体恤之美
第二节 都市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第三章 小说中的女性叙事
第一节 女性书写历史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研究
第三节 小说中精神世界丰富的女性
第四节 女性叙事的策略重点
第四章 伦理视域下的成长叙事
第一节 温情乡村世界中的童年叙事
第二节 儿童叙事中的疼痛基调
第三节 浓郁的人文关怀
第五章 都市与乡村之间现代化转型叙事:留守与断裂
第一节 “乡下人进城”的书写
第二节 城乡生活断裂层的描摹
第三节 留守乡村生活的书写
第四节 留守与断裂之间的人性反思
第六章 作家艺术创作本真心理的解密
第七章 艺术美的刻意追求与创造
第一节 “冷”与“暖”的审美意蕴
打破章法的小说结构
老道精致的语言
心理描写的深化、外化和虚化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
附录:作家访谈
文化转型期的焦躁与反思
“文化”一词由于它的复杂性,学界向来各执其词,很难给出一个具体涵义的界定。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汲取民族土壤的营养逐渐凝聚而成一种内稳态,以隐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方面,因而一种文化往往具有普遍性与整体性的品格。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中对众多的文化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的系统,既包含显形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所独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克莱德.克拉克洪等:《文化与个人》,高佳,何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这种或显型或隐型的生存方式系统熏陶着每个社会成员,使他们在思想、观念、心理与生活实践自然的符合它的要求与准则。“文化可以说是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们生活活动的一切环节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各种不同关系与联系”(康拉德.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徐筱春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罗伯(1876—1960)对文化的解释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适应自然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方式而产生的外显式和内隐式行为模式。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通常以象征性符号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包括人所创制的各种器物,所创设的各种制度,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组织和习俗、风尚,以及人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等,它多通过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形式,对人的外显式行为模式进行规定和操控;狭义的文化指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精神文化,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通常以隐结构的方式存在,多表现为对人的内隐式行为模式进行构筑,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价值,就没有文化,不管哪种形式的文化都旨在使人类从动物性存在不断提升到一种合目的性人性存在的范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文化既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又是制约着人类行为的不可避免的因素,即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创造了人,而人类依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随着人类日新月异的实践活动处在不停地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化成天下”的文化必须随之不断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文化的传承和散播是靠人类集体的力量进行的,人们一旦在现实中长期奉行某种行为模式,文化类型也即形成,而文化类型一旦形成,它就会具有超强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同时潜移默化地左右人们应对许多事情的行为模式,比如干扰诠释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判断,影响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和民族性格等在内的人的内心世界所有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因素的构筑。“文化是标志人解决自身同环境的矛盾的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