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动控制原理;本章知识点: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描述
建立机电系统数学模型的机理分析法
传递函数的定义与物理意义
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
框图及化简方法
信号流程图与梅逊公式应用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小范围线性化
;第一节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建立物理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步骤
确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
根据物理定律列写原始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表示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线性常微分方程。
;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举例;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举例;这就是RC四端网络的数学模型,为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举例;*;自动控制原理;第二节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描述;当初始条件均为0时,对上式两边求拉氏变换,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传函是由微分方程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进行拉氏变换得到的。
如果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输入信号,则可求得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C(s),对其求拉氏反变换可得到系统的响应 c(t),称为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系统响应的特性由传递函数决定,而和系统的输入无关。传递函数则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决定。
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即为微分方程的特征多项式,为1+开环传递函数。
;同一系统对不同的输入,可求得不同的传递函数,但其特征多项式唯一。
在给定输入和初始条件下,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包括两部分
系统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零输入响应——在输入为零时,系统对零初始状态的响应;
零状态响应——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对输入的响应。
;传递函数的几点性质;传递函数的几点性质;例2-3 求例2-1系统的传递函数。;此即为RC四端网络的传递函数。;第三节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小范围线性化; 设函数y=f(x)在(x0,y0)点附近连续可微(此即为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线性化的条件),则可将函数f(x)在(x0,y0)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式中 ;注意:
(1)线性化方程中的常数与选择的静态工作点的位置有关,工作点不同时,相应的常数也不相同。 ;;; 从传递函数的??示式中可以看到,传递函数的基本因子对应的典型环节有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振荡环节和延迟环节等。 ;2.惯性环节 ;3.积分环节;4.振荡环节 ;5.微分环节 ;6.延迟环节;典型环节数学模型注意三点:;;六种典型环节的框图如下:;(1)方块(Block Diagram):表示输入到输出单向传输间 的函数关系。;(2)比较点(合成点、综合点)Summing P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加减比较的元件。
“+”表示相加,“-”表示相减。“+”号可省略不写。 ;;;开环传递函数 Open-loop Transfer Function—— 假设N(s)=0,主反馈信号B(s)与误差信号E(s)之比。;
;误差传递函数—— 假设N(s)=0,误差信号E(s)与输入信号R(s)
之比 。;;误差对扰动的传递函数 假设R(s)=0 ;;
;;;例2:画出下列R-C网络的方块图 ;解:(1)根据电路定理列出方程,写出对应的拉氏变换,也可直接画出该电路的运算电路图如图(B);(2)根据列出的4个式子作出对应的框图;(3)根据信号的流向将各方框依次连接起来。 ; 如果在这两极R-C网络之间接入一个输入阻抗很大而输出阻抗很小的隔离放大器,如图2-22所示。则此电路的方块图如图(B)所示。 ; 框图的等效变换相当于在框图上进行数学方程的运算。常用的方框图等效变换方法可归纳为两类。环节的合并; 信号分支点或相加点的等效移动。;1.环节的串联 ; 上式表明,三个环节的串联可以用一个等效环节来代替。这种情况可以推广到有限个环节串联(各环节之间无负载效应)的情况,等效环节的传递函数等于各个串联环节的传递函数的乘积,如有n个环节串联则等效传递函数可表示为:;2. 环节的并联; 以上结论可推广到一般情况,当有n个环节并联时,其输出信号相加则有等效传递函数;3.反馈连接; 上述三种基本变换是进行方框图等效变换的基础。对于较复的系统,例如当系统具有信号交叉或反馈环交叉时,仅靠这三种方法是不够的。 ; 信号相加点的移动分两种情况:前移和后移。为使信号相加点移动前后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关系不变,必须在移动相加信号的传递通道上增加一个环节,它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1/G(S)(前移)和 G(S)(后移)。 ;下表列出了信号相加点和信号分支点等效变换的各种方法。 ;例:求传递函数;Eo;第六节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EN_IEC_60034-14-2018 旋转电机 - 第 14 部分:轴高 56 mm 及以上的某些机器的机械振动 - 振动严重程度的测量、评估和限制 (IEC 60034-14-2018).pdf VIP
- 提高PICC导管维护规范率..pptx
- Module 1 Wonders of the world Unit 1课件-外研九上(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带答案.docx VIP
- 大学试题《工业通风与除尘》考试题库无答案.doc VIP
- 本科十四五教材针灸治疗学呃逆PPT课件.pptx VIP
-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pdf VIP
- T/CASEI62001—2019 起重机械 安全状况评估.pdf VIP
-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培训.pptx VIP
- (2025秋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PPT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