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乡人文历史简介——芦笙王重点.docVIP

青林乡人文历史简介——芦笙王重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3 “芦笙王”张文友 张文友,男,苗族 出生于1927年8月8日,贵州水城县青林乡人,家住青林乡海发村二组。1936年(7岁)开始拜阿卜鲁规(爷爷老木匠)为师学艺,习艺近十年就被人们称为“芦笙王”。1943年至1944年间,曾为抗暴组织“齐心会”联络员。1950年任海发大队队长、合作社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贵州省首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1957年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被外国人赞誉为“民间创作的天才大师”;演出回来后,1958年9至1959年3月,任青林乡支部委员会书记;1959年5月,正式调入贵州省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9月,建国十周年大庆,进京出席国庆招待会,表演《欢乐的苗家》节目,博得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国贵宾的热烈掌声,中央民族歌舞团金欧同志称他为“独一无二的芦笙舞艺术大师”、“苗家最杰出的艺术人才”;当年参加上海大型舞台记录片《百凤朝阳》和贵州第一部歌舞神话故事电影《蔓萝花》的拍摄;1960年5月1日,在贵阳八角岩宾馆表演芦笙单人独舞接待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同志,得到周总理的亲切握手问侯和鼓励;同年8月,时逢全国性的粮食难关,张文友因放不下家庭,回到故乡海发;1961年6月,贵州省文化厅授予其“五好演员”称号;1962年,任海发生产队队长;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贬为“反革命分子”;1973年参加全省文艺汇演,可在贵阳的一个多月的辛勤排练,最后他的节目被贬;1974年农历十月初七,被病魔折腾了一年的张文友,因肝癌默默无闻地在海发离开了人间,终年47岁。2008年6月,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六盘水市苗学会编、贵州省原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原主任王朝文题名并作序的《芦笙王张文友》一书,对张文友闪光放彩的艺术人生进行了记述。其墓于2009年10月被水城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著名的芦笙王舞蹈家,素有“芦笙王”之称的张文友,以精湛的芦笙舞特技在中外的演出中为家乡贵州六盘水争得了荣誉。1956年,张文友参加在贵阳举行的全省首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中荣获全省个人表演一等奖,同年被选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57年,张文友在北京的出色表演,令专家和评选组的领导为之倾倒,称他为“外国人学不了,中国人学不好“,尤其是他表演的芦笙舞《花场一角》被指定为我国参加在前苏联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表演节目。1959年,张文友正式调入贵州省民族舞蹈团任舞蹈演员兼教练员,先后到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同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在首都北京的迎宾晚会上表演的芦笙舞《欢乐的苗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的高度赞扬,《欢乐的苗家》芦笙舞蹈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型舞台艺术纪录片《百凤朝阳》收录。1961年,贵州第一部神话故事片《蔓萝花》在上海开拍,张文友出演了剧中芦笙独舞、领舞等部分。 张文友(1929~1974),贵州省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人,从小酷爱芦笙艺术,6岁起便在著名芦笙手阿卜鲁格的严格训练下苦练芦笙舞绝技。阿卜鲁格要求张文友在楼板上跳芦笙舞而不许楼板发出声响,他还要张文友在铁锅口沿跳芦笙舞,并要声不断、舞不断、锅不翻,在桌子上吹着芦笙竖倒立、翻跟斗,在桌子中间还要放上一碗满满的水,每次舞蹈得用脚尖轻点水面,又不许有水溢到桌面上。经过长期夜以继日的刻苦磨练,张文友达到了严师的要求,并掌握了一套过硬的芦笙舞基本功。在芦笙舞艺术上,张文友还将生产劳动中的搅炒面、点种、捞粪、青蛙爬步、蚯蚓滚沙、山珠滚坡及其他民族艺术精华等编入芦笙舞的动作中。他不断地实践,又不断地完善他的芦笙舞艺术,使他的矮桩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矮桩功表演上有三绝:轻、快、准。“轻”,他从小练就的轻功,在铺满麻杆的场地上跳芦笙,在舞蹈中平地弹起1米多高,落地时听不到半点声响,脚下的麻杆竟没有一根踩断破裂的;“快”,他在旋转的速度惊人,三百六十度的转身一晃而过,他蹲在地上打旋时,那长长的花背下摆从不沾地;“准”,一招一式,腾、挪、跳、闪均无半点差错。张文友不但自身技艺高超,他还将芦笙舞的特技传授给本民族的年轻后人。 张文友一生虽然事业辉煌,但道路坎坷。1961年,他刚参加完在上海拍摄的电影《蔓萝花》后请探亲假回家,看到家乡海发村竟然成了一片荒凉,那是正式贵州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死亡、逃荒的人竟去了一半,张文友家中生活也陷入极端困境。目睹这一惨象,张文友觉醒放弃歌舞团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回家乡于父老兄弟一起共渡难关。回到老家后,他以便带领群众生产自救,一般刻苦钻研芦笙艺术,他除了指导苗寨后生学习芦笙技艺外,他还改变和创作了《萧同调》、《夜乐舞曲》在贵州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上演奏,收到了大会嘉奖

文档评论(0)

富贵礼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