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数字高程模型DEM ;第一节、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表示和生成方法 ;背景介绍;概念区分;概念区分;DEM的用途;一、 DEM的表示方法;二、DEM-GRID的数据来源和生成方法;DEM的数据来源;DEM的数据来源;;1、人工网格法;2、立体像对法;3、等值线插值;等高线插值算法生成DEM的方法;等高线的输入原则;4、三角网转换法;(1)、TIN的生成方法;;断线用于定义山脊TIN 的分辨率是变化的,在复杂的区域,分辨率较高,相反则分辨率较低。;(2)三角网的插值:双线性方法;待求点落在三角形ABC内,先用线性插值的方法,求D,E两点的值。设A,B,C,D,E,P处的值分别为VA、VB、VC、VD、VE,其中VA、VB、VC为已知,在DEM中实质上为高程值,则D、E两点处的插值为
则P点的插值为:
;5、高程点插值方法;1、反距离加权法;1、反距离加权法的ArcGIS命令;1、反距离加权法的说明;2、样条函数法原理;2、样条函数法的命令;3、趋势面分析法的原理;3、趋势面法的命令;4、克利金法;分区变化理论;半变率图; KRIGING的类型分类; KRIGING的类型分类(续); ArcGIS中的KRIGING命令;生成方法小结;第二节、DEM基本地形因子计算;地形分析分类;1、高程分级;ArcGIS命令;查找表;2、平均高程;3、区域相对高程;4、局部相对高差;5、极值高程和高差;6、剖面(Profile);ArcView下的图示;剖面积计算;7、坡度和坡向;坡度的表示;坡度坡向的计算;坡度坡向的计算;坡度坡向的计算公式;坡度坡向的计算公式;例子;? ESRI;ArcGIS中的Aspect函数;8、Curvature地表曲率;剖面曲率的算法原理;ArcGIS计算方法;9、计算表面长度;10、表面积计算;表面积计算公式;11、投影面积计算;12、地表粗糙度;13、体积计算;体积计算的ARCGIS命令;14、挖方填方计算;15、山体阴影;地表辐照度;16、生成等高线;属性
;第三节、DEM复杂地形分析;一、特征提取;地形特征的提取和水系特征的提取;二、基于TIN 地形模型的特征提取;三、基于规则格网特征提取;1、基于图像处理方法;基于图像处理方法;基于图像处理方法;2、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方法;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方法;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方法;3、基于地形曲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方法;基于地形曲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方法;基于地形曲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方法;4、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地形曲面几何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四、基于等高线数据的地形特征提取;基于等高线的特征提取的方法分类;1、等高线曲率判别法;等高线曲率判别法;等高线曲率判别法;2、等高线垂线跟踪法;等高线垂线跟踪法;3、等高线骨架化法;等高线骨架化法;等高线骨架化法;4、基于Voronoi 图的骨架化法;基于Voronoi 图的骨架化法;基于Voronoi 图的骨架化法;二、地表水再分配分析;1、地表水再分配的基本过程;1)、水系和流域的概念;2)、水系连接的类型;3)、径流过程;4)、洼地(sinks)和 峰(peaks);2、流域河网、流域边界提取算法;D8算法示例;算法流程图;1)洼地的填充;填充洼地的过程——计算洼地深度;填充洼地的过程——填充;2)Flow Direction;A.判断指标:距离权落差;B.确定水流方向步骤;ArcGIS流向命令;3)Flow Accumulation;ArcGIS中累积流的计算;4)流域河网的提取;水系网提取的ArcGIS;5)、水系网级别的划分;STRAHLER / SHREVE;6)、水系矢量化;7)ArcGIS流域的划分;ArcGIS中的流域命令;小结:ArcGIS中的处理流程;3、其它基于DEM的高级指数;4、流域生态水文的次生参数(1);流域生态水文的次生参数(2);二、视见分析;1、VISIBILITY;视见分析的结果;2、SURFACEVIEWSHED;3、SURFACEDRAP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