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总结;化学热力学关心的第三个问题:
反应完成的程度,即在指定的条件下,反应物可以转变成生成物的最大限度——化学平衡问题。;3.1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向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原则上讲,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的,但程度差别很大);例如:N2O4 (无色) 2NO2(红棕)
其可逆程度很大,而:
Ag++Cl- AgCl(s)反应的可逆程度则较小。
即使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可逆性
也是不同的。
如氢气和氧气在873-1273K时生成水的反应占
绝对优势,而在4273-5273K时水的分解反应占
绝对优势。
; 可逆反应的进行,必然导致化学平衡状态的实现。
实验证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所有的可逆反应都会达到平衡,即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双向速度有V+和V—??分。刚开始反应时(假设加入只有反应物), V+最大, V—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二者都在变化。;有无达不到平衡的情况? ******
烧石灰、爆炸、连锁反应等。
△G判据与平衡的关系?
△G=G2—G1<0 正向自发反应
当 △G=G2—G1=0 时达到平衡(G是容量性质)
如果此时增加产物,则G2将大于G1,反应将反向进行。
;化学平衡的特征:
1、 △G是驱动力: △G=0 是驱动力消失的状态。
2、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都在进行。
3、有条件的平衡,条件改变,则平衡被破坏,直到建立新的平衡。;化学平衡的鲜明特点;★ 到达平衡状态的途径是双向的 ;★ 平衡状态是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的折中状态 ; 如果只有熵变这一因素,CaCO3将会完全分解。然而CaCO3的分解为吸热过程,熵变有利的这一反应焓变却不利。
逆反应的情况恰好颠倒过来: 熵变不利而焓变却有利。
可以认为,平衡系统中CO2的分压反映了两种趋势导致的折中状态。
;3. 2平衡常数
3.2.1经验平衡常数
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宏观上体系中
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为了进一步研究平衡状态时体系的特征,进行实验:P39;化学反应 : mA+nB→pC+qD
化学平衡定律: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所有产物浓度幂的乘积与所有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之比 为一常数,称为平衡常数,用K表示。对特定的反应,K只与温度有关。;经验平衡常数包括:Kc、Kp、K三种。
举例说明:;经验平衡常数Kc与Kp;对于多相反应,实验平衡常数K表示。
液相用浓度,气相用分压表示。
Kp、Kc、K均有量纲。其表达式及数值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系。;3.2.2标准平衡常数;溶液中的反应;标准平衡常数K?;例:写出下列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已知25℃时反应
(1)2BrCl(g) Cl2(g) + Br2(g) 的
(2)I2(g)+Br2(g) 2IBr(g) 的
计算反应(3)2ClBr(g) + I2(g) 2IBr(g)+ Cl2(g)的 ;3.2.3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程度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这时反应物已最大限度地转变为生成物。
平衡常数具体体现着各平衡浓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完成程度之间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
P41例一;反应方向:由起始状态向平衡状态进行。
3.3.1标准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方向;反应商Q为:; 对溶液中的反应 aA+dD=gG+hH 反应商Q为:;气体用分压代入
溶液用浓度代入
纯固体和纯液体不代入;当把Kθ与Q比较的时候:用于判断反应方向
Kθ>Q 正向进行
Kθ=Q 处于平衡态
Kθ<Q 逆向进行;范特霍夫等温式或化学反应等温式:
对反应 aA+dD=gG+hH
△rGmθ(T)——温度T时的标准自由能变
△rGm(T)——温度T时的非标准自由能变
R=8.314J.mol-1.K-1
Q——反应商;当化学反应平衡时:;从下式也可以得到刚才的结论:
Kθ>Q 正向进行
Kθ=Q 处于平衡态
Kθ<Q 逆向进行
;补充:多重平衡 (或称同时平衡)规则
;同时平衡的特点
;例如:
(1) 2NO(g)+O2(g)? 2NO2(g) K1
(2) 2NO2(g)? N2O4(g) K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英语新课标背景下:非纸笔测试在小学英语期末评价中的实践研究.pdf VIP
- 液体伤口敷料产品技术要求标准2023版.docx VIP
- 股市实战绝技汇总篇(精华).doc VIP
- 历年行情的十大牛股.doc VIP
- 安徽省六校联考暨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6届高三入学素质检测-物理试卷答案.docx VIP
- 基于Ansys CFX的风扇叶片双向流固耦合分析.docx VIP
- (高清版)DB1307∕T 334-2020 蛋鸡无抗养殖技术规范.pdf VIP
- 中小学教育班班通系统校级解决方案.doc VIP
- 涉税检举奖励制度的运行问题...于68份裁判文书的考察分析_金超.pdf VIP
- 石文操作手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