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路缘带是硬路肩或中间带的组成部分,与行车道连接,用行车道的外侧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色来表示。其主要作用是诱导驾驶员视线和分担侧向余宽功能,以利于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右侧应设置0.5m宽的路缘带;当设置有左侧路肩时,也应设置0.5m的左侧路缘带;路缘带均应计入路肩宽度。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在中央分隔带的两侧设置0.50~0.75m的左侧路缘带,它们属于中间带的一部分。 * 摆动加宽值:转弯摆动与车速有关,为经验公式 * 高次抛物线,还可插入二次抛物线、回旋线过渡 * 路面与轮胎间的纵向摩阻系数 * 纵向摩阻考虑潮湿状态 * 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 * 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 * * 提一下直线与曲线的组合原则:协调、变化应缓和匀顺。 * 提一下直线与曲线的组合原则:协调、变化应缓和匀顺。 * * 交叉口、交叉连接段、附加车道、交通岛、导流路 * 图3.35(a)、(b) * 图3.35(c)、(d)、(e)、(f) * 图3.35(g)、(h) * 构成:环形车道、中心岛、若干导流岛 * V环一般取路段设计车速的0.5-0.65倍。 * *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 重要概念: 交织:两股车流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长度:环道在两相邻岔道口导流岛边缘至导流岛边缘之间的净距离。一般大于4s行程。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 重要概念: 交织角:两相邻的岔道口以转弯圆曲线车道边缘内侧1.5m(相当于外侧车道中心线)为定点,同时向中心岛边缘外侧1.5m(相当于环道内侧车道中心线)作圆弧的两条外公切线,这两条外公切线代表岔道与环道之间车流交织线,它们相交时所夹的锐角,称为车流的交织角。从安全和用地综合考虑,交织角一般以20°~25°为宜。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 中心岛 中心岛直径,应与进入环道的计算行车速度相适应,最小20m,最大120m。 围绕中心岛的环道长度,在理论上还应大于各相邻岔道之间的各段最小交织长度之和。 * V环一般取路段设计车速的0.5-0.65倍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 环道宽度与岔道口 环道宽度一般采用三车道,包括圆曲线加宽在内,总宽为l2m。也可采用双车道,总宽为9m。非机动车道宽 8m。 岔道出口和进口的转弯曲线半径,应与环道计算行车速度相适应。可采用等于或略小于中心岛的圆曲线半径。 环道横坡宜采用双面坡。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 —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要点 主次道路相交,“次”服从“主”; 相交道路等级相同时,维系纵坡不变,改变其横坡。一般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 至少考虑将一条道路纵坡由内向外降坡以保证排水,否则交叉口内设雨水口; 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到另一条道路上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 —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方法 * 方法 方格网法 设计等高线法 二者结合法 绘出5×5m或l0×l0m平行于路中线的线,确定方格网角点处的地面标高和设计标高。——便于测设。 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标高,最后勾画设计等高线。——清晰反映竖向设计线形状。 综合二者所长。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 —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 凸形地形交叉口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 —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 凹形地形交叉口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 —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 分水线地形交叉口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 —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 谷形地形交叉口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 —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 斜坡地形交叉口 * 七. 路线的平面交叉 —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 马鞍形地形交叉口 * * 水泥混凝土 路口设计示例 * 沥青路面 路口设计示例 八. 路线平面图 —— 综合反映路线平面位置、线形、沿线人工构造物、工程设施的布置及公路与周围环境、地形、地物的关系。 * 八. 路线平面图 — 公路路线平面图 * 八. 路线平面图 — 城市道路平面图 * * 基本内容 一.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 二.圆曲线 三.缓和曲线 四.弯道的超高与加宽 五.行车视距 六.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 七.路线的平面交叉 八.路线平面图的绘制 本章重点 基本知识点: 1、确定直线的最小、最大长度考虑哪些因素? 2、圆曲线最小、最大半径考虑哪些因素? 3、圆曲线的计算 4、缓和曲线的线形特征 5、缓和曲线的曲线参数的选取 6、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考虑哪些因素? 7、缓和曲线的计算 8、最大超高坡度考虑哪些因素? 9、超高方式、超高旋转的过程 10、超高设计值的计算和超高设计图 11、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