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课件——华支睾吸虫.pptVIP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课件——华支睾吸虫.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雌雄同体 雄性生殖器官:具两个分支状的睾丸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边缘分叶,位于睾丸之前 华支睾吸虫活成虫 1.症状和体征 是否来自本病流行区? 是否生食或半生食过鱼虾? 是否伴有胃肠道不适,胆道系统等症状? 普查普治: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切断感染途径。 加强卫生宣传:使居民区的居民改变生食或半生食鱼虾的习惯是预防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措施。 加强粪便管理:不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作为鱼饲料,厕所与鱼塘分离,建立无害化厕所等。 治疗或杀灭保虫宿主:加强对家畜的防治及灭鼠。 小结 1.肝吸虫形态特征:成虫,虫卵 2.肝吸虫的生活史:宿主,感染方式,感染期,寄生部位 3.肝吸虫的致病:致病机制,临床表现 4.肝吸虫病的诊断:三个问题,实验诊断 5.肝吸虫病的流行:地理分布,流行环节 6.肝吸虫病的防治:吡喹酮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 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这些动物称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储蓄宿主)。 - 虫卵下水 - 中间宿主的存在 - 人们的饮食习惯 (吃鱼生、打边炉、鱼片粥、食具污染等)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 易感人群 不论何种年龄、性别,对华支睾吸虫都是易感者。 自然因素:淡水资源、气候条件 社会因素:饮食习俗等 华支睾吸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肉的习惯。 六、防治原则 (control and treatment) 六、防治原则 (control and treatment) 治疗  治疗病人、感染者、患病宠物 药物 吡喹酮(首选药) 阿苯达唑 * *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也称为肝吸虫。 引起肝胆系统额慢性疾患,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也称肝吸虫病。 2005年,我国肝吸虫感染者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比1990年增长了75%。 一、形态(morphology) 1.成虫 似葵花子仁,红色,体形狭长,背腹扁平,体表无棘。 有口吸盘和腹吸盘(身体前1/5处)。 消化道由口、食管和两根肠支构成。 2.虫卵 大小:29-35×12-20μm 形状:芝麻状 颜色:黄褐色 内含物:毛蚴 其他:卵盖、肩峰,疣状突起 二、生活史(life cycle) 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成虫 卵 在终宿主人或一些哺乳 动物(猫、狗)肝胆管内 在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肌肉中 在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 长角涵螺、赤豆螺体内 经口感染终宿主 粪便 感染期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4科6属8种淡水螺,常见的有纹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长角涵螺。 第二中间宿主:12科39属68种淡水鱼和一些淡水虾。 主要为鲤科鱼。 终宿主:人或一些哺乳动物(猫、狗) 感染期:囊蚴(encysted metacercaria) 感染途径:经口吃入活囊蚴 感染方式:吃含有囊蚴的鱼片粥、烤鱼、火锅等 在鱼肉中的囊蚴(0.138-0.15mm)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方式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特点 1.具吸虫生活史的特点 2.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和一个终宿主 3.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4.感染期为囊蚴 5.经口感染 6.感染后一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 7.寿命:20—30年 三、致病 (pathogenesis) 致病机制 1.致病因素       2.病变的主要部位 肝的次级胆管 3.主要危害 肝受损 肝吸虫病变的兔肝 4.病变 - 阻塞性黄疸 - 诱发胆囊内色素结石的形成 - 胆囊炎 - 胆管炎 - 胆汁性肝硬变 - 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 临床表现 1.无症状:临床症状不明显。 2.有症状: 轻度感染者:上腹不适、腹痛、腹胀,轻度腹泻,食欲减退,疲倦无力,肝区隐痛等等。 慢性反复感染者:发热、复发性黄疸、肝肿大、肝区疼痛及压痛,也可出现全身浮肿,贫血,消瘦等等。 重度感染者: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症状与体征 % 上腹部不适 34.9 腹胀 32.6 腹痛 30.1 食欲减退 8.3 肝区疼痛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