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八中北校高一语文刘爱秋.docVIP

《寡人之于国也》八中北校高一语文刘爱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寡人之于国也》八中北校高一语文刘爱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北校语文刘爱秋)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课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时 两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能力点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诱敌深入的论辩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教育点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重难点 1、熟悉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汉语基本知识。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师: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请大家简述一下,并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简述“孟母三迁”的故事。探讨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明确:这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学习有巨大影响作用。这故事如此有名不仅在于它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更在于孟子在古代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那么孟子究竟何许人也呢?(先让学生自己对孟子概括介绍,教师适时作以补充。)孟子的“仁政”思想。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掌握相关背景和文学常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被后人评价为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所以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还被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孟子的弟子纪录孟子言行的书。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他向各国极力推荐的“仁政”思想。 投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薄赋敛,轻刑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文讲解 师:这些还是有些抽象,下面我们就一同来看看孟子认为为实现“仁政”应采取哪些措施?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 1、注意纠正读音、断句。容易出错的音:胜(shēng)数(cù)丧(sāng) 2、考虑这样两个问题: A、 这段对话由谁而起,他们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B 、孟子是如何解答梁惠王提出的疑问的?是直接回答的吗?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据学生的回答归结文章总体脉络 (第1自然段)先是梁惠王将自己尽心于国的艰苦情形与国家目前境况相比较,进而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2—4自然段)孟子用比喻来说理。用对方熟悉的战事说理,启发对方。 A、 让学生讲解“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B、 问:这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可举例说明一下,如学生不及格的性质相同,却以五十分嘲笑四十五分。 C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在论辩上的什么特点? 点拨:可举孟子中《王顾左右而言他章》为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学生讲解“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故事。 生:它常用来比喻有些人明明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这里比喻梁惠王 “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生:孟子没有自己申明五十步笑百步的可与不可,而是让梁惠王回答,体现出孟子在论辩上善于诱导对方,从而使对方陷入无法回头的境地。 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文讲解 师:(第5—7自然段)这里是作者实现作者所主张的“仁政”的具体步骤。可分为三个层次 A、(第5自然段)王道之始 问:本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生:排比,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B、(第6自然段)王道之成 问:本段所列举的种种措施,与上段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不仅主张要解决衣食住用行等物质问题,还主张要教化民众。相对于前文而言,已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C、(第7自然段)除虐政 问:如果任统治者继续实行其暴政,他的措施会不会得到顺利实施? 生:不会,最后一段就主张要消除虐政,实行仁政。通过举例对统治者的暴行予以揭露和抨击。 讨论:你们对“仁政”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小组讨论,自愿回答。 (讨论探究活动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路。) 点拨归纳:(多媒体显示) 优点 (1)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 A、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B、加强文德教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C、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2)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不足: 其“仁政”思想不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