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他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儒学大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探究,梳理文本内容,归纳孟子仁政的具体表现。
2、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梳理、归纳孟子的论证手法。
重、难点
1、 梳理文本内容,归纳孟子仁政的具体表现
2、 梳理、归纳孟子的论证手法。
读第一段,品读思考
①在这一段中,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
③梁惠王为什么希望民加多?——相关背景
相关背景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读第一段,品读思考
诵读指导
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
“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课文鉴赏
梁惠王
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
结果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态度
齐读2——4段
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分角色朗读孟子向梁惠王“以战喻”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表情。
诵读指导
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小结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却跟他打了个太极,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请君入瓮,而梁惠王被孟子牵着鼻子走还浑然不觉,一个志在必得成竹在胸,一个口无遮拦窘态可掬。
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
“王好战”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
男女生轮读“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
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养生丧死
具体措施有哪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一措施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这样的措施,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却比我们现今的提法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
“五亩之宅”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内容是否与前面一段重复?
前面一段强调的是不要破坏自然生态,不可竭泽而渔;这一处强调的是如何进一步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资料不再仅仅是取诸自然(野生的鱼鳖、树木)了,人们还可以吃上家庭饲养的鸡、猪、狗等肉类,人们还自己植桑养蚕,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良田百亩,数口人的家庭再也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
这一段的内容与前面一段相比,有哪些变化?
①人类由尊重自然走向改造自然;
②物质生活由生死无虞的底线满足走向衣帛食肉的小康水平;
③百姓由无恒产(固定资产)走向了有恒产;
④有了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