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彼得.拉茨 彼得.拉茨1964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其后的四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并于都市计划工作室实习。 1968年他以身为独立景观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并于该研究所成为伙伴关系。同年他开始担任马斯特里赫特建筑领域的讲师,开始他的学术生涯, 1973-1983年于卡塞尔大学担任教授兼景观建筑系主任; 1983-2008 年转任慕尼黑技术大学景观建筑系担任教授兼主任。他一直在世界各地进行讲座与教学,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客座教授,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大学部任副教授一职。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在2009 年春天为表彰他在教学与研究上的贡献,特别授予其荣誉教授之荣衔。 彼得. 拉茨自从开始其实务和教学工作起,便关注于以理论与科学为基础的生态都市再生与替代性环境技术之议题,例如影响都市气候极大的被动型太阳能应用、绿屋顶与立面绿化、雨水管理与循环利用。 1980 年开始,他的作品主要聚焦于后工业区的再利用、再造与文化价值之重塑。他个人赢得了许多奖项, 包括2000 年欧洲景观建筑界的罗莎巴尔首奖, 2001年巴黎建筑学会城市建设学术奖章(Grande Médaille DURBANISME奖), 2013年获Topos景观奖, 以及2005 年EDRA 地区奖。得奖作品中之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Nord) 系将230 公顷的工业棕地转变为公众公园,建构都市中充满生命力的场域,因而获得世界级的名声,并在许多国际性展览展示及着文介绍, 并分别在1996 年威尼斯建筑双联展,巴塞隆纳的当代文化中心(CCB)「再征服欧洲,1980-1999 年都市的公共空间」, 1998-2003 年间在哈佛大学中多个展览,以及在纽约2005 年「MOMA的风潮 - 构建当代风景」展展出。 另外,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计划包括意大利杜林的多拉公园(PARCO Dora),将城市中心的前飞亚特汽车工厂改造成一座公园 ;以色列特拉维夫沙龙公园,这个公园既是一个大型的滞洪池,也是一个高级休闲景观区,其中赫利亚(Hiriya) 垃圾掩埋场成为核心景观。在卢森堡的约翰肯尼迪大道乃是由先前的高速公路转换成林荫大道,并形塑成为有生命力的公共开放空间。 1.拉茨的设计理念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而是要着重处理一些重要的地段,应对现存的要素尽可能地“照单全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场地的结构特征,尽可能利用已存在的要素,摆脱“形式追随功能”的做法,力图使自然和技术达到境界的完美统一。 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是对于传统美学观念和价值观的挑战。拉茨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和景观价值观,他反对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形式,相对于人工建造景观,这些承载历史进程的日常景观更具价值和生命力,他认为“这些景观侧面反应了文明的历史进程,没有理由视而不见,甚至将其抹杀”。同时,他也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他认为工业废弃地具有别样的魅力,不但不认为那些生锈的钢板是丑陋的,而且认为那些历经沧桑而呈现不同纹理的钢板具有特殊的美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人类的奋斗史。这种与众不同的理解使他的作品如此的与众不同,具有震撼力。 拉茨认为越是“糟糕”的场地越是存在潜在的趣味性,而且它不止是一个物质实体的存在,它还包括一些文化和价值层面的东西;一些看似消极的效果在另一个侧面看也是积极和令人兴奋的,因为这些场所提供了更多发展可能性。 哈拉雅的改造极大体现了拉茨对于废墟的看法和其“从废墟到废墟式保护”的理念。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极大的挖掘“废墟”本身的信息,并对其加以整合和利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设计之初应尽可能采用一种理性的,结构清晰的设计方法,设计师首先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系统,即对于特定项目的观念和哲学的系统。在不同的项目中,规划可以有很多变化。只要一个规划项目是在不断发展的,就会有某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这意味着要在做的时候,就能预想到以后的发展对于传统园林,拉茨认为,应该学习借鉴,但是不能照搬。过去的许多手法他在设计中也经常运用。他的设计不是故意违背传统,追求标新立异,但也不追求与传统的一致,而是寻求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追求的是地段的特征。 2.设计手法 “清晰的结构”是拉茨一直在设计中强调的,他指出:“我对语义的作用不感兴趣,对我来说,语义的作用远不如找到一种结构重要。”他认为一个尽量合理的结构对于参与者对于景观的体验式至关重要的。这种对结构的重视,体现他的作品中,并日渐形成拉茨独特的设计手法——“景观句法”。拉茨教授将景观元素比喻为一个句子的词语,那么结构便是这些词语组成一句话所依托的逻辑关系即“句法”,并认为只要依托于正确的“句法”,景观元素间的相互转换就会形成不同的语义,产生更多的可能与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