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风景名胜区法律制度
本章主要介绍了风景名胜区法规的概念及特点,阐述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审批与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
本 章 提 要
一、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及特点
1、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风景名胜区是风景资源集中的区域。
第一节 概述
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和人文风景名胜资源两大类。
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山川、河流、湖泊、海滨、森林、岛屿、动植物、特殊地貌、化石,天文气象等
人文风景名胜资源: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地、园林、古建筑、宗教寺庙等
2、风景名胜区的特点
风景名胜区与一般的城市公园、度假区、旅游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珍贵的资源库,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相互交融。
九寨沟、黄龙—自然遗产
万里长城、莫高窟、平遥古城– 文化遗产
泰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世界遗产分类
2、风景名胜区的特点
2.2 风景名胜区这类资源是可供人欣赏,能给人以美感或精神熏陶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具有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2.3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既是珍贵的,又是脆弱,不可再生的。
二、风景名胜区的设立
1、风景名胜区的设立
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
第一节 概述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应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原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自1982年起,国务院总共公布了8批、225处,分别是:
第一批:1982年11月08日公布,共44处
第二批:1988年08月01日公布,共40处
第三批:1994年01月10日公布,共35处
第四批:2002年05月17日公布,共32处
第五批:2004年01月13日公布,共26处
第六批:2005年12月31日公布,共10处
第七批:2009年12月28日发布,共21处
第八批:2012年10月31日发布,共17处
北京——八达岭―十三陵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北戴河
山西——五台山、恒山
辽宁——千山风景名胜区
黑龙江——镜泊湖、五大连池
江苏——太湖、南京钟山
浙江——杭州西湖、雁荡山、普陀山、莫干山
安徽——黄山、天柱山
福建——武夷山
江西——庐山、井冈山
山东——泰山、青岛崂山
河南——鸡公山、洛阳龙门、嵩山
湖北——武汉东湖、武当山
湖南——衡山、张家界、岳阳楼、韶山
贵州——黄果树
广西——桂林漓江
重庆——长江三峡
四川——峨眉山、九寨沟、都江堰
陕西——华山、临潼骊山─秦兵马俑
新疆——天山天池
云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滇池、玉龙雪山
武汉东湖
三、风景名胜区管理法规现状
1、发布规定性文件,确定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主体与管理职责
1978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1979 《关于加强风景名胜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1981 《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报告》
第一节 概述
2、制定行政法规,加入国际公约
1985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 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2006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
3、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987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1992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1994 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
1995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
4、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我国许多省市和各地的风景名胜区,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法规体系。
1998 《湖北省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2003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保护和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方针政策,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上的效益,协调各项事业之间的关系。
2、充分认识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突出风景区特性和自然环境的主导作用。
3、深入调查研究,搞清风景名胜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防止盲目攀高,贪大求洋。。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