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本 章 回 顾 总 结
(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 )
(2)消费者都是动物,都营异养生活。( )
分析:消费者都营异养生活,但未必是动物。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
分析:细菌未必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也未必都是动物。
(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 )
√
×
×
√
(5)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
分析:热带雨林中分解者代谢活动强于北方森林中分解者代谢活动。
(6)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只有一种种间关系。( )
分析: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可存在捕食、竞争关系。
(7)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 )
×
×
√
(8)森林中的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等生物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
(9)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异差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
分析:异养型生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
(10)营养级级别和消费者级别是一致的。( )
分析:消费者级别加1等于营养级级别。
√
×
×
(11)猪笼草和含羞草都属于特殊的消费者。( )
分析:含羞草不属于消费者。
(12)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
分析:食物网中的生物有的不具有直接的营养关系,有的具有竞争关系。
×
×
(13)每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就是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
分析:每一营养级的生物摄入体内的能量,并不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因为有一部分能量存在于食物残渣中随动物的粪便被排出。
(14)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不包括分解者消耗的能量。( )
分析:分解者消耗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中所包含的能量,这些能量最初都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
×
(15)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16)由于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的总能量及生物的数量就会越少。( )
分析:由于个体大小差异,高营养级的生物的数量有可能多于低营养级,如一棵树与树上昆虫的数量关系。
×
×
(17)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
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18)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
(19)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
分析: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应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
√
×
(20)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
分析: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既可能小于10%,也可能大于20%。
(21)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
分析: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
(22)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
(23)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分析: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24)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分析: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应为“元素”而不是“化合物”。
(25)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循环。( )
分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
×
×
×
(26)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27)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生态系统。( )
分析: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
(28)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
(29)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是把自然环境中的碳返回大气的过程。( )
分析:化能合成作用是将大气中CO2固定为含碳有机物的过程。
√
×
√
×
[考情分析] 本章内容一向为高考的热点与焦点所在,考查角度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
(1)生态系统的四类成分及其判断。
(2)食物网中食物链条数计数及相关物种种间关系、数量变动关系分析。
(3)结合具体能量流动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新初一均衡分班语文试卷.doc VIP
-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新初一分班数学试卷含答案.doc
- 固体废物热值测定实验.doc VIP
- 14J936变形缝建筑构造.pptx VIP
- ZrO2-III 液晶显示氧化锆氧量分析仪说明书.pdf VIP
-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曾培杰.docx
- Schneider Electric施耐德EvoPacT™ HVX 12kV真空断路器 全新一代数字化中压配电产品 操作手册安装和用户指南(中文).pdf
- 数控车削加工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案例.docx VIP
- KORG科音Pa700快速说明书.pdf
- 2025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高一地理学考模拟试卷 1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