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生病理学高级教程复习提纲
1.IC的清除与沉着
一)IC的清除
1、与IC的分子大小和溶解度有关
当Ab>Ag时或Ab与Ag量比适当时:
形成不流性大分子IC,易被吞噬和清除。
当Ag>>Ab时:
形成可容性小分子IC,随血循环通过肾小球排出
以上两种情况不引起病理变化。
当Ag>Ab时
形成可溶性中分子IC(分子量一般为100万,沉降系数19)
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又不能通过肾小球排出故多沉着于组织内。
2、与IC结合补体的能力有关
补体能介导IC通过补体受体而附着于吞噬细胞且促进IC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结合。
吞噬细胞都有Fc受体,这些受体极有助于IC粘附到吞噬细胞上。最后吞细胞把IC吞噬和清除。
3、血中IC的清除主要靠肝、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
肝枯否氏细胞、脾窦巨噬细胞表面均具有C3b受体、Fc受体
(1)肝血流量大,肝循环血压降低,血流又直接与肝窦的枯否氏细胞接触,故有利于该细胞吞噬血中的IC。
△因此,肝脏是体内最主要的清除IC的器官
(在肝硬变,或肝血流量↓肝脏清除IC的功能↓)
(2)脾血窦丰富,窦内血流缓慢,有很多吞噬功能活跃的巨噬细胞
一些分子较小的IC和由结合补体能力差的IgG2和IgG4所形成的IC,
多在脾脏内清除
△脾脏清除IC的能力亦很高
(3)其它器官和组织
肺,淋巴结等处的巨噬细胞,脑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白细胞。
当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和C3b受体被封闭,或在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时,→IC清除障碍 →免疫复合物病
(二)、IC的沉着。
IC的沉着与多种因素有关。
1、血管通透性增高有利于IC沉着 (出现裂隙,和BM接触或穿过BM)
(1)I型变态反应
Cochrane(柯切雷尼)家兔免疫复合病研究
指出,在IC病时,外周血除了有IC外,尚有IgE型抗体形成
IgE和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白细胞表面结合
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这些细胞表面抗体结合→引发肥大细胞、嗜碱性白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PAF使血小板凝集和释放反应→组织胺→血管通透性↑→IC沉着。
(表明和血管活性胺和血小板有密切关系)。
如果:先用血管活性胺拮抗剂处理实验动物,或事先使实验动物的血小板耗渴,
均可阻碍IC的沉着和免疫复合物病的发生。
(2)激活补体系统
IC →激活补体系统 →C3a,C5a →导致嗜碱性白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织胺→
血管通透性↑ →IC沉着
(3)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吞噬细胞吞噬IC → 溶酶体酶,超氧负离子(O2)H2O2释放到细胞外
→损伤内皮细胞 →IC沉着于血管壁或通过血管沉着于组织内。
2、IC在血循环内沉着部位与血液动力学有关
IC倾血于在血流较大并有涡流的区域沉着。
例如:从主A发生的动脉开口和心瓣膜处。
一般来说,经受流体动力学应力的区域似最易使IC通过。
3、IC内皮细胞下的定位与IC的分子的大小有关
BM作为一个滤板,能网罗大的IC,而允许较小的IC通过
沉降系数>19的IC不能通过BM;而较小的IC则通过
4、IC沉着与局部组织的Fc受体C3b受体有关
肾小球BM、心瓣膜、肝细胞膜以及大动脉壁均具有IgG-Fc受体,
因此含IgG的IC易在这些组织沉着。
肾小球BM、心瓣膜、肝细胞膜等亦含C3b受体
因此那些与补体结合的IC,易于上述组织沉着。
5、IC可沉着于对抗原有亲和力的组织
例如:DNA抗原具有强的负电荷,它可与带正电荷的肾小球基底膜胶原纤维相结合。
因此,DNA-抗DNA复合物可沉着于肾小球基底膜。
此外,血中的抗DNA抗体,也可和已结合于BM上的DNA起反应,于局部形成IC。
6、IC可沉着于抗原进入局部组织的部位
例如: 注入皮下抗原
吸入肺的抗原 → 在抗原进入的局部组织
寄生虫在寄生部位释出抗原 与抗体形成IC
这时,IC有趋化因子作用,能吸引中性白细胞,浸润于局部组织中,吞噬清除IC。
2.Arthus反应
1、Arthus反应是研究免疫复合物引起炎症反应的实验模型
给家兔或豚鼠皮下注射马血清3-5ml,经5-6次后便可引起Arthus反应
具体病理表现:
局部组织明显水肿,红斑形成和出血
严重者病灶中心发生坏死。
免疫荧光表现:
反应初期:血管壁和真皮内可见荧光物质
后期:病灶中的中性白细胞,淋巴管中白细胞内均可见荧光物质。
早期病灶中的炎细胞成分95%以上为中性粒细胞,其余为巨噬细胞
(中性白细胞吞噬IC→形成吞噬体和吞噬溶酶体→中性粒细胞脱颗粒→
释放溶酶体内容物→周围组织损伤)。
2、Arthus反应引出IC致炎机制:
(1)用氮芥或抗白细胞血清,在实验前处理动物:
造成动物暂时性白细胞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体内有IC的形成和沉着,也不引起炎症。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