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党90周年与党的十八大
[链接理由]
建党90周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制度创新、治国思想、改革与变法、长治久安等方面的历史知识,将成为考查热点。另外,2012年十八大召开,也将会使政治史部分的知识考查升温。
?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总体上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发展速度加快,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致上经历了以下这样一个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2)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扬州和益州成为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4.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导致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1.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南方统治者安抚流民、兴修水利、鼓励生产。
4.伴随政治中心的南移。
5.与南方民族的民族融合。
? 探究点二 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定清明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的发展繁荣是互相促进的。
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唐朝贞观年间,政府采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等。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筒车等。
4.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如西汉时期从西域引进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桃等,明朝从国外引进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等,都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 探究点三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以农业为本,重视农业发展,以商业为末,抑制其发展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不同的历史作用。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中,重农抑商政策对稳定封建国家农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重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其应有的历史作用,应当得到充分肯定,但“抑商”的影响就有所不同了。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对于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政策日益成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到明清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致使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最终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
“三农”问题和古代农业
[链接理由]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由于涉及学科的广泛性、综合性,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和焦点。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三农”问题始终是长效热点,备考复习中需要特别重视。
[考点链接]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查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农学著作等;从生产关系角度把握土地制度、赋税制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