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草原之舟——阿鲁科尔沁旗勒勒车制作技艺.doc

蒙古族的草原之舟——阿鲁科尔沁旗勒勒车制作技艺.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蒙古族的草原之舟——阿鲁科尔沁旗勒勒车制作技艺

  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交通工具。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曾经是草原上特有的风景。《基维百科全书》有这样的描述:“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是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在一米五六左右,可以完全用桦木或者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副车辋,将12副车辋连接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车自重约100斤,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勒勒,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的特点为:车轮高大,结实耐用。勒勒车的车轮长达一米四至一米五,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轮较大,适于在并不平整的草地、低凹坑陷的沙滩、白雪覆盖的高原上长时间地行进。除普通勒勒车外,蒙古族地区还有一些特制的、专用的勒勒车, 如同有车棚、供人乘坐的轿;安装木柜,用以贮藏粮食、肉食的库房车;装有木槽、牛皮袋或铁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车等等。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 庞大的勒勒车队都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行驶时一辆辆排成很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最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联,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发出“钉铛钉”的响声,以便使最前面的车能够听到。有趣的是,驾驭这只浩荡队伍的竟然只是一人。勒勒车从用途上分一般有三种:搬家、拉水、运输;从结构上分有用毛毡苇席围起的蓬车、有用于搬家的库房车和专门拉水的运水车。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矫健的马跑得飞快,为什么不用马拉勒勒车呢?在大草原上,用牛拉车比马有优势。由于牛走起来非常平稳,又有耐力,所以成为拉勒勒车的首选牲畜。勒勒车极大地方便了蒙古族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他们热爱勒勒车,甚至崇拜那些木质的勒勒车车轮。一辆辆勒勒车记载着数不清的草原往事,印证了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从遥远的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阿鲁科尔沁草原的阿鲁科尔沁部落,就是赶着一辆辆勒勒车走来,历经艰辛穿越了高山草地。1546年,阿鲁科尔沁部落一部分在赤峰定居下来,一部分西迁到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巴彦诺尔,还有一部分迁到了黑龙江、吉林两省。阿鲁科尔沁部落尽管饱经沧桑,但是,勒勒车的制作技艺却世代相传,在《蒙古秘史》中,就有勒勒车的记载。2004年,罕苏木苏木牧民松迪怀着对勒勒车的深情制作了他的最后一辆勒勒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械电动车辆的广泛使用,牧民已经用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代替了古老的勒勒车,但是,勒勒车仍旧是牧民心中的最爱。在没有现代车辆的远古时期,蒙古族的前辈们使用木材和榫卯结构以及简单的工具发明了勒勒车,从古代一路走来,从生产、生活到战争,勒勒车无处不在。可以说,勒勒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属于蒙古民族的专利发明创造。勒勒车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范围,在那么遥远的年代就发明使用了车辆,也是一个奇迹,因此,勒勒车制作工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音查干、松迪、赛音都楞为勒勒车制作传承人。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