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騄1910-1970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许宝騄1910-1970 编者按:这是T.W.Anderson(左图:美国科学院院士),钟开莱(中图:著名概率论学者)和E.L.Lehmann(右图:美国科学院院士)文章的译文(郑忠国译)。原文“PAO-LUHSU 1909-1970”载于顶级统计学期刊TheAnnals of Statistics,1979第7卷第3期第467页至470页。 许宝騄1909年生于北京(译者按:应为1910年9月1日出生),1933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36-1940年就学于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在那里于1938年获博士学位(Ph.D),1940年获科学博士学位(DSc)。他从伦敦返回中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数学系。 战争年代生活是十分困难的(1943年-1944年许先生给奈曼(Neymann)教授的信中曾提到过挨饿之事),但许先生仍然坚持研究。1945年他到达美国时,刚好赶上参加第一届加州伯克莱大学(Berkeley)概率统计会议。在那里教了一学期的书后,接着又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了一学期的书。刚好这一年Hotelling教授由哥伦比亚转到北卡罗莱纳大学(North Carolinaat ChapelHill)筹建统计系,Hotelling就把许先生带到北卡,许先生在那里拿到一个副教授的职位。之后,尽管众多的统计学家鼓动他留在美国,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北京大学任教。 北京大学的段学复教授通知我们,许宝騄先生于1970年12月18日于北大的家中去世。他死于肺结核。学校为他开了追悼会。 许宝騄出身于杭州的官宦之家,并在北京长大。由于他的出身背景,他讲的是一口具有幽默感的官方普通话。从风度和气质来看,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所受的英国教育,使他偏爱上数学。他在数学研究中的风格是倾向于困难但具体的研究,而不是一般而抽象的研究。他学术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作研究工作可以着魔。他经常感到生活中的广泛爱好与献身科学之间的矛盾。他非常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交流,同时也十分爱好传统的中国文学。他的一个特别爱好是与一部分昆曲爱好者一起欣赏古典昆曲的美好旋律。可能是由于健康的原因,他终身未婚。他于1947年夏回到中国,希望成为即将成立的新社会的一个成员。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但他仍然坚持在他的房间内进行教学。他的中国同事们在他最后告别仪式上,对他表示最深切的敬意。除了他的著作和少数几个朋友提供的一点消息外,关于许先生在解放后2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许先生的学生回忆起他来,都认为他是一个对人忠诚、温和又含蓄的人。他的个人生活很严谨,但作为一个教师和科学家,对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在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学生Isadore Blumen写道:“许先生坚持简洁,对事物深刻的了解,不畏避困难,凡事追求高标准,这些优秀品质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而成为他的学生。”Ralph Bradley回忆起许先生的讲课,认为他的讲课是将来的典范。Herbert Robbins评价许先生时说“他是不可被忘记的,同时又是无人能替代的”。对于他的一些学生来说,尽管许先生不是他们正式的博士导师,但许先生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在许先生来美国之前的钟开莱、冷生明、王寿仁等人,来到美国之后的Isadore Blumen、Albert Bowker、ErichLehmann和Ingram Olkin等人,都得益于许先生的指导。 许先生的统计工作主要集中于单变量和多变量线性模型的统计推断以及相关联的分布理论。既有小样本的,也有渐近理论。关于他的统计和概率方面的工作,另有专题作详细介绍。 深深的怀念——我所知道的许宝騄先生(节选) 张尧庭 他对科研工作的评价有他自己的标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两段话:“一篇文章的价值不是在它发表的时候得到了承认,而是在后来不断被人引用的时候才得到证实。”“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登在有名的杂志上因而出了名;我希望一本杂志因为刊登了我的文章而出名。”? 斯坦福大学的统计系走廊中,悬挂着许的画像。? 许宝騄先生把数学家分成三流:“第一流的数学家,是有天才的,他们能开创新的领域,这些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第二流数学家是靠刻苦学习而成的,认真消化整理前人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造发现,这种工作对后人影响较大,中国缺少一批做这一类工作的人。第三流的数学家只在某一、二个问题上有一点贡献,不能象第二流的那样有系统的工作。剩下的就是不入流的数学家了。”? 他衷心希望他的学生超过他,一次他在讨论班上说:“自古以来,只有做状元的老师是光荣的,做状元的学生是没有什么的。” 我是1955年认识许先生的,第一次见到他是他来给我们班上“概率论”的课。记得第一堂课还没开始,教室里坐满了人,其中相当一部份还是从外校赶来的,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