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与参考答案
1.阴阳是: E
A:古代的两点论 B: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C: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D:矛盾
E: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2.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B
A:寒与热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左与右 E:动与静
3.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E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4.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
A:上午 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
5.“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D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6.“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B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7.“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C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8.“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E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9.“阴中求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C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0.“阴损及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C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1.“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是指: C
A: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B:阴阳对立关系的破坏
C: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D:阴阳消长关系的破坏
E:阴阳转化关系的破坏
12.阴阳转化是: A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绝对的
D:相对的 E:必然的
13.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C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14.可用阴阳相互转化解释的是: A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阴病治阳 E:阴中求阳
15.可用阴阳互根互用解释的是: E
A:寒极生热 B:阴病治阳 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16.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B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7.导致虚热证的阴阳失调是: D
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
D:阴偏衰 E:阴胜阳病
18.属于阴证的是: A
A:虚证 B:表证 C:热证D:实证 E:以上均非
19.“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 A
A:阴虚B:阳虚C:阴胜D:阳胜E:阴阳两虚
20.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 A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阴中求阳
D:阳病治阳 E:阴病治阴
21.“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A
A:阴虚B:阳虚C:阴胜D:阳胜E:阴阳两虚
22.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称为: A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非
2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 A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阳中求阴
24.属于阳的味是: D
A:酸 B:苦 C:咸 D:辛 E:以上均非
25.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E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
26.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E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27.五行中,“水”的“子”行是: B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
28火是水的:C
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E:以上均非
29.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A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以上均非
30.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传变是:A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以上均非
31.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是: D
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同
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C:客色胜主色
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E:以上均非
32.面见青色,脉见弦象的是:A
A:肝病 B:心病 C:脾病 D:肺病 E:肾病
33.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B
A:泻南补北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
34.思胜:D
A:喜 B:怒 C:悲 D:恐 E:惊
3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