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猪痢疾
“红痢”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排褐红色稀便,由A型或C型魏氏梭菌引起,致使仔猪胃肠表层粘膜及深层组织发生炎性变化,造成消化道菌群失调,胃肠机能紊乱,进而表现出腹泻症状。
“黄痢”主要发生在1—7日龄仔猪,排黄色稀便,由产毒型大肠杆菌引起。
“白痢”主要发生在10—30日龄仔猪,排灰白色稀便,也由产毒型大肠杆菌引起。
? ???此外,仔猪得了副伤寒病之后,也有发生周期性腹泻的,同时皮下有紫红色斑点,及由沙门氏菌引起。不过这种腹泻多发生于2—4月龄的小猪。还有一种是仔猪病毒性腹泻,除有腹泻症状外,多伴有呕吐,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或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一般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得寄生虫病(如球虫病、类圆线虫病)的猪也会出现腹泻,消瘦和贫血。
一 、治疗方法
1、按照传统的西医疗法,发现腹泻后立即停食1—2天但不停水。治疗时应全窝仔猪都给药,且两种药同时应用。处方有以下几例:①、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公斤体重(下同)2.5毫升,肌注,1日2次;庆大霉素注射液每公斤15毫升,肌注,1日2次。 ②、青霉素钠每公斤3国际单位,链霉素每公斤15毫升,注射用水溶解混合,肌注,1日2次。 ③、磺胺嘧啶钠每公斤20毫克,肌注,1日2次;碳酸氢钠20毫克/公斤,口服,1日2次。 ④、阿莫西林5毫克/公斤,肌注,1日2次。
? ? 2、中医疗法。“湿热泻痢”(泻粪腥臭、舌红苔黄,伴腹痛),用“止痢散”:雄黄4克,藿香11克,滑石15克为末,2—5克/次。“虚寒泻痢”(虚弱久泻,口色淡,舌苔白腻,形寒肢冷),用“除寒止痢散”:柴胡100克,桂枝,姜活、独活各50克,苍术、陈皮各100克,苦参50克,松针叶500克共为末,5克/次。 “伤食泻痢”(泻粪酸臭,食呆腹满,舌苔厚浊,腹胀肠鸣)用“平胃散”:苍术80克,陈皮50克,厚朴50克,甘草30克,共为细末,5克/次。上述方剂药均温水灌服,每日两次。配合西药治疗,效果尤佳。
? ? 3、现代疗法。 目前认为用西药方法治疗容易产生抗药性,故业内人士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继承国医传统,使用中药治疗比较全面,提供的方剂还有“白头翁散”(兼有提高仔猪抵抗力之效):白头翁90克、黄柏45克,水煎灌服。还可以用鱼腥草注射液,1次量0.05—0.1毫升/公斤,肌注,每日1次,连用3—5天。 二是使用祥运EM菌治疗。 方法是将红糖溶于热水中,待温度降低至40度以下时再与祥运EM菌混合均匀放置2小时左右使祥运EM菌群激活。加水至所需浓度后搅匀,密封于塑料袋中,于阴凉避光处放置48小时即可使用。初生乳猪灌服祥运EM菌5毫升/头或发病后(黄痢)灌服祥运EM菌20毫升/头,能使发病率大大降低或无死亡现象。若在饲料中掺入20毫升祥运EM菌饲喂母猪,所产乳猪3天内的总发病率也明显下降。说明祥运EM菌可有效防治乳猪早期黄痢,且无任何副作用。
二 、预防措施
1、抓好妊娠母猪饲养管理。根据不同的妊娠阶段合理调配饲料,使仔猪在母体内发育良好,初生重大,抗病力强,也为产后哺乳创造良好的条件。
2、做好接产和产后工作。产前1周母猪单圈饲养,临产前1—2天应减料,对圈舍进行清洁消毒,母猪奶头用温水擦净;产后应将仔猪固定奶头,吃足初乳。同时除保证供给所需的配合饲料外,母猪应尽量饲喂些青绿多汁饲料。
3、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产后7—10天补以香甜的仔猪料与适量的祥运EM菌。
4、冬春注意保暖,防寒冷应激。改善猪舍环境卫生,抑制致病菌繁衍与为害。
A型或C型魏氏梭菌:魏氏梭菌病本病又称产气荚膜杆菌病。魏氏梭菌性肠炎主要由A型和E型菌及产生的α毒素所致。它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蔬菜、污水、粪便中。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或伤口,粪便污染的病原在传播方面起主要作用。本病的主要传染原是病兔和带菌兔及排泄物。病原菌自消化道或伤口侵入机体,在小肠和盲肠绒毛膜上大量繁殖并产生强烈的α毒素,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毒血症。
产毒型大肠杆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一类引起人和幼畜(初生仔猪、犊牛、羔羊)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初生幼畜被ETEC感染后,常因剧烈水样腹泻和迅速脱水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导致腹泻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ngenic E.coli,ETEC)腹泻为发展中国家婴儿腹泻的重要病因,也是儿童、成人以及旅游者腹泻的病因之一。
流行特征:患者及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污染周围环境并迅速播散。多次爆发流行与水源、食品、牛奶和饮料有关。婴儿室常因1例患儿引起爆发流行。人群对ETEC普遍易感,但以5岁以下尤其小于1岁发病率最高。曾有报道415人因食餐厅污染食品而爆发腹泻及二千多名旅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