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师曾 闯荡少成伶泰斗 豆沙喉创乞儿腔
马师曾 闯荡少成伶泰斗 豆沙喉创乞儿腔
2010年10月19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在《苦凤莺怜》中饰演乞丐余侠魂,因独创“乞儿腔”一炮而红。
↑《璇宫夜宴》的剧照。
↓与红线女在《桂枝写状》中演对手戏。
在《拾玉镯》中反串媒婆刘大娘。
1956年,周恩来亲切接见粤剧《搜书院》剧组人员。右三为马师曾。
马师曾与红线女的小儿子马鼎盛。
广州名片风云人物系列之文艺篇总第227期 候选名片226期
马师曾
提名辞
马师曾,粤剧艺术大师。他最先在粤剧中使用方言俚语、并引用西洋乐伴奏,并开了在粤剧剧团中使用女花旦、男女合班的先例。
索引
马师曾(1900-1964),字伯鲁,号景参,广东顺德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粤剧泰斗”、“一代伶王”。他在超过半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演出和自编自导的剧目超过400部,撰写剧本90多个。他独创出粤剧唱腔音乐艺术瑰宝——马腔,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加入方言俚语,活泼滑稽。而马派之代表粤曲《余侠魂诉情》,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唯心
从“粉墨登场”到时代典型
在关于追述和怀念的名人情结上,我总认为个人史即国家史。而据几年来的采访经验,凡涉及民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名人恩怨情仇,后来人莫不在“爱国”的节骨眼上“爱憎分明”,多加强调。这种强调,从一生质朴、任劳任怨的名老中医,到起初声名显赫,后来被迫流亡的音乐天才。如今,当我们回望马师曾的一生,“爱国情结”和艺术成就的渲染同样难分高下,可以说,100年后,“粉墨登场”的“渺小人生”已经变为励志的、伟大的时代典型。
所以关于马师曾的文人情结和爱国情怀更为人所称道,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虚妄”。有人说,由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他才为粤剧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使他的艺术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一个特殊时代所造就的个人评价,这种评价是非对错已经不重要,却可以应用在任何一位人民艺术家的身上。
另一方面是关于他艺术造诣赤裸裸的佐证,他的艺术人生可圈可点,这是一种与政治无关的真实的艺术人生:他从事粤剧表演近半个世纪,著作等身,自编、自导、自演,编演的剧目不胜枚举,保留至今的仍然有300余种,也为舞台塑造出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几十年间,他为粤剧引进西方的表演艺术形式--西洋器乐,又起用女子做花旦,将平民百姓的俚语融入唱词……他进行的粤剧艺术革新,影响了广东各个大小剧种的发展。
从“粉墨登场”到时代典型,毫无疑问我们从马师曾的身上,同样看到了时代命运的转折与更迭。在这里,当我再次变得敏感并企图喋喋不休于政治与艺术关系的时候,映入我眼帘的是1953年马师曾所作的《为了粤剧的前途》,他说:“戏剧做到了真、善、美的境地,它就有前途;不然,就是灭亡。有人说:目前的粤剧,是开倒车。我却以为开倒车若是开倒到以往的道路上是不错的……今日的粤剧并不是开倒到以往的旧路,而是出了轨,翻了车,开到悲惨的道路。
做戏如做人。当年的朴素言论,对于当今的国家、社会仍然一针见血,对半个世纪后我们的个人人生、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陈坚盈
人物志
18岁始学艺一度颠沛流离
清末乱世之际,马师曾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对戏剧产生兴趣,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明戏”演出活动,还偷偷到东堤去看粤剧。因家中贫困,中学毕业后,他签下“头尾名”,开始了粤剧艺徒的生涯。
在传统伶人必须具备的“声、色、艺”三个条件中,马师曾可以说不占任何优势:老一辈名艺人至少在十来岁就开始练功,到十五六岁时,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已十分扎实,但马师曾却是18岁才开始学艺,算半路出家;他是有名的“豆沙嗓”,个子不足1.65米加之方脸阔嘴。
学艺之初,马师曾被转卖到新加坡,即改艺名为风华子,却因受同行排挤而做了戏班的“挂单和尚”。没有戏演,他卖过膏药、做过矿工,最终获得戏剧新派人物、男花旦靓少凤的赏识。
让马师曾一炮而红的是,1919年和靓少凤合演时装新戏《癫、嘲、废、戆》。马在戏中扮演“烂赌二”一角,崭露头角、跨行当表演,大获好评。
独创“乞儿腔”粤剧西化碰壁
1923年,马师曾回到香港,出任人寿年的正印丑生,代替刚刚离开的著名丑生薛觉先。因与后者戏路风格不同,曾一度受挫。穷则思变,马师曾很清楚自己的特长:诙谐、机变、通俗。在《苦凤莺怜》中,他饰演一乞丐名余侠魂。乞丐真是再低贱不过的角色了,但马师曾却根据自身嗓音特点,独创“乞儿腔”,从此声震省港剧坛。
1933年,马师曾赴美演出。美国发达的文化艺术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