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验·练一练】 4.(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解析】第一步:明确表明观点态度。可以答“好”,也可以答“不好”。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理由。如果答“好”,可从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的角度分析;如果答“不好”,可从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的角度分析。 答案:不好。(1分)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2分) 好。(1分)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2分) 第四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查点一 鉴赏表达方式 【典例·悟一悟】 1.(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诗意助读】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太阳西下,使得整个山头一片昏黑;傍晚的雨滴细细,下得很频繁。怎么能够忍受在两个地方安寝,共同听着同一猿的叫声呢? 三 峡 吟 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生长着茂密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解题导读】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的对象和要求。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诗歌表达方式的鉴赏能力,题干中明确要求分析抒情手法的差异。要了解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主要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等。 第二步:找→寻找关键词句。 要找到与抒情有关的词句。第一首有景物描写,关键词为“昏” “繁”“那堪”;第二首虽然有景物描写,但情感不外显,注释中点明了诗句来历,说明了用典。 第三步:析→明确抒情手法,加以分析。 通读全诗和注释,明确各自抒情手法,加以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第一首寓情于景,第二首借典抒情。 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全对得5分。第一个要点要答出每首诗景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第二个要点要写出抒情方式,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归纳·记一记】 【答题模板】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写——细节描写、点面结合、工笔、白描)+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所达到的效果。 (1)赏析描写手法 怎样描写(叙)+描写(叙)什么+效果(或:抒什么情)。 (2)赏析抒情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体验·练一练】 1.(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已经告知了诗歌使用的手法——点面结合,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分析。面,是诗歌景物描写的背景内容,即“香红渐渐稀”的春天整体景象的描写。点,即具体部分内容的描写,在诗歌中就是“花褪雨,絮沾泥”,具体展现了春末的景象。点面结合,点与面相互映衬。诗歌写景,以景起情,可以丰富词作的情感内涵。 答案:“香红渐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面的描写,点的刻画,能够指出来,各1分。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各1分。) 考查点二 鉴赏修辞手法 【典例·悟一悟】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