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态度形成与转变答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如:相亲 特征 内在性: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对象性:总有一定的对象 稳定性:不易随便改变 二、态度的功能 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价值越大,态度越积极。 自我防御功能:酸葡萄和甜柠檬 价值表现功能:表现自己个性的工具 认知功能:如,因为喜欢所以去了解 三、态度的形成 服从/依从(口服心不服) 态度:表面、外控 认同(口服心服) 态度:主动性 内化 态度: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例如:传销 (1)传递者 信息的传递者(增强可靠性、权威性) 如劝说者、广告商、宣传机构等 说服的意图 消除人们心理上的阻抗,说服效果就好 说服者的吸引力 晕轮效应存在的价值 (3)接受者 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逆反心理等会影响态度转变 三、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认为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P-O-X模型 如:x-心理咨询师考试 例:p我认为心理咨询师没有什么用(-) o是我的老师,我很崇拜他(+) o但是我的老师认为有用(+) 最后,我也同意他的看法,并参加考试…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测量方法 量表法 瑟斯顿态度量表 里克特量表 投射法 TAT主题统觉测验 反应测量法 测谎仪 第五节 态度(★) 态度的成分(ABC模式) A、认知成分(cognition) B、感情成分(affection) C、行为倾向成分( behavior) 三种成分协调一致,在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 态度不一定和行为相一致,比如,知道抽烟不好仍然要抽。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 态度的改变分为两种: 一致性的改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即量变,如更喜欢、更讨厌等 不一致的改变: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是方向性的改变,即质变,如由爱生恨 二、态度转变模型 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涉及四个因素: (2)沟通信息 信息差异 畏惧(恐惧唤起):中等程度最好 信息倾向性 一般公众——单面说服 文化水平较高者——双面说服 新颖与重复 信息提供方式:面对面更好 (4)情境 预先警告 分心 重复 重复与说服效率呈倒U型曲线 (2)认知失调论 认为由于认知冲突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是认知失调现象。 费斯廷格认为,人出现认知失调后,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恢复平衡。 如,自己是师范生,却有不想当老师的想法… 认知失调的原因 逻辑的矛盾 文化价值冲突 观念的矛盾 新旧经验相悖 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改变或否定失调的一方 引入或增加新的认证因素 降低失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3)社会交换论 权衡得失(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体收益如何等。 如,“师范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第五节 习题 71、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A)归因 (B)态度(C)动机(D)情绪 87、态度的特点包括( )。 (A)稳定性 (B)内在性 (C)间接性 (D)针对性 33 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 )。 (A)行为 (B)情感 (C)感觉 (D)行为倾向 33、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 )模型。 (A)P-O-X B)B=f(P、E) C)TIRO D)A-B-C 32、测谎仪是一种使用(B)测量技术的仪器。 (A)生物反馈 (B)行为反应 (C)投射反应 (D)社会距离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