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词二首学案
教师寄语
六.写法鉴赏
1.《念奴娇·赤壁怀古》烘托和映衬的运用。
烘托指的是以甲衬托乙,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国甲也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可谓为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运用。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事很多,内容大都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归宋的经历这一层之外,其余全属用事。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的看法。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用事,是能否正确鉴赏辛词的一个重要问题。
单说词的下片。一开始就是一幅令人巨商的历史图景: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草”出师北伐,遭到惨败。这是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之仗。上篇即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其自然的。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讽喻手法,因为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含有委婉劝阻的意思,不可跟政论混为一谈。再下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瓜步山上建造行宫,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的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的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颇能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形象。
综观全局,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总之一句话,此人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这是辛词用事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正确的鉴赏辛词。
七.研读探究·鉴赏感悟
1.请抓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表现出来豪壮情调的。
提示: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中“卷起”这个动词以及“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的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烈排挤陡峭江岸,江水翻卷而起,形成粗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的壮阔景象,从而使词表现出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此人神弛古战场的心情。这雄奇壮丽的景色,令人不禁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景
2.“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的同时为什么要提到小乔?
提示:这几句写周瑜当年风流俊雅,奋发有为,艺术得以“小乔”来映衬周瑜,让美人衬英雄,更见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邵华似锦、年轻有为。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障,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性。
3.化用前人诗句,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手法,请指出下列词句化用的是何人的何诗?并简要说说此处用典的作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提示:语出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昔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此首诗本是表示对沧海桑田变化的无限感慨,辛弃疾借之表示物是人非,感叹像刘裕那样的英雄再难寻觅。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生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生建立了赫赫功业,暗含有讽刺南宋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用廉颇事作为全词结尾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这一年词人已经60多岁了,可惜韩侂胄不接纳它的建议,再加上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于是自然想自己会像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就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5.有人认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五典,有堆砌的毛病,从词题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你怎么看?
提示: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标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草北伐而导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词中多用典故,有人认为这是毛病,其实不然。词里的典故,除廉颇一事外,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