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和城镇化20140912试题.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王 辉 研究员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支撑中国未来发展新的战略性增长极 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原则思路 如何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 报告内容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从两个角度看:第一是各个省份的GDP占比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30年有无根本性变化? 从两个角度看:第二是各个省份的人均GDP水平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30年有无根本性变化? 从两个角度看:第二是各个省份的人均GDP水平,2011年发生的积极变化,东三省中的辽宁超过了广东;天津超过了上海成为人均GDP最高的省(直辖市、自治区)。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30年有无根本性变化? 没有根本性变化,并不意味没有变化: 第一,四大板块之间的经济增速差距是在缩小的;从2004年开始,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增速一直领先。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30年有没有变化? 没有根本性变化,并不意味没有变化: 第二,各个省份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起起伏伏,目前看来似乎在缩小。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30年有没有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重心总体向南移动可分三个阶段 1978-1991向南、向西 1991-2003向南、向东 2003-2011向西、向北 与人口重心的差异 相比较与人口重心更偏东 变动幅度更大 经济:重心变动趋势 李克强总理在西部发展和扶贫攻坚座谈会上说,“中西部发展是最大的回旋余地所在”。 这实际上是回答了从空间上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哪里的问题。中西部有条件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潜力的地区,一是因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未来提升的空间很大,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因为中西部有着丰富的地上和地下资源,有些资源(如稀有金属等)稀缺性相当强,还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些都是现代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要素,若能合理开发,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有力的支撑作用。 中西部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 中西部有可能获得如下方面的政策支持: 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开拓区内外市场创造便利的硬件条件; 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区域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鼓励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中西部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产业,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逐步消灭绝对贫困;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中西部地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东部地区为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创造更方便的落户条件。 中西部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 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和能源资源相关产业支撑,这决定了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周期性和波动性,也就是说,这决定了中西部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会明显地大于整体经济的波动幅度,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易遭受不利影响。 这反映到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上,就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可能突然大幅下降。 中西部的发展无远虑有近忧 机场、港口等大型枢纽设施布局,强化了核心城市、城镇群发展地位。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为繁忙的区域交通枢纽中心。 成渝地区区域性枢纽作用显现。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水运中心,周边省市货物中转量占35%。 高速基础设施 2010年航空客运量OD分布 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完善、快速铁路的建设和内河航运的强化,将推动我国逐步形成高容量、高效率的综合运输走廊体系。 重要交通走廊将提升沿线区域、沿线中心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推动这些地区成为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 重要交通走廊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 交通设施支撑下的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 区域维度交通网络完善,强化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福建省厦漳泉大都市区交通流量分布 百万以上大城市是人口集聚的核心区 集中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形成众多巨型城市 中小城镇近年来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20万以下的城镇集聚了51%的城镇人口; 原因探讨:从案例研究来看,除了城市群辐射的中小城镇以外,。其余中小城镇(尤其是县城)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其经济发展和就业提升,而在于“半城市化”人口难以留在大城市,从而返乡带动全家的本地城镇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城镇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和医疗服务。 城市等级结构变动趋势 注:因1982标准偏小,这里大中小城市采用2010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的标准 省会、中心城市周边县市发展水平较高 人均GDP超越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多分布于中心城市周边; 省级政策支持,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进程快速推进。 省域中心城市与周边一体化发展态势显著,都市区成为各省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 全国经济前50位城市及周边县级单元发展水平 2017-4-8 18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