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屈原的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doc

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2008-06-24 23:09:48)转载▼标签: 生命价值观腐刑《史记》李陵教育分类: 备课材料 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为题写篇小论文。 博主之见: 两人对生命的理解似有不同之处:屈原选择了慷慨赴死,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但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生命的形式,两个人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是有相似之处的。两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相似之处,他们都遭遇不平,满腔忧愤,他们都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抑郁忧愤之情,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屈原用其一生,来饯行自己忠君爱国的诺言;用生命之躯,来维护自己“皓皓之白”而不使自己“蒙世之温蠖”;用“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来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不渝追求;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来见证自己对真理的不懈求索精神。屈原虽在处境困顿之时,以投江结束生命向混沌的楚君臣抗议。而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的是忍辱负重,保留生命,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他的思想里,此时去死,是轻于鸿毛的,他要把未竟之著《史记》完成,让它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只有这样,死后才有意义,才能重于泰山。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之死,不无惋惜之意,但这并不影响司马迁对屈原精神的推崇和膜拜,也并不影响后人对屈原的崇敬。可以说,他们两人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厚而味重的精神大餐。 相关资料: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他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原名《太名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明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说,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辰。他其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先哲对「人生命的价值」的主张 先秦诸子,虽未直接对「人的生命」的问题,提出探讨,但对於「人的价值」,早为各家所关注.「人生命的价值」推而广之就是「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即人类在天地万物中间的位置.儒家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中最有价值.孟子认为「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在於人具有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道家中老子也肯定人在天地万物中间的重要地位.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墨子认为人之所以有价值,在於「强从事」(努力从事生产劳动)与「强听治」(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关於人的个体的价值问题,相对於人的群体价值而言,先秦诸子对人的个体价值的争鸣,没有充分的探讨与重视.可以说淹没在对群体价值的论述之中.总括而言,先秦哲学论争是「天人」问题.到了汉代,哲学论争中心转移到宇宙论和形神问题,儒道皆深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尤以常民文化中的民俗信仰,亦奠基於此.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