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近现代史纲第二讲_对国家出路探索
(二)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有比较彻底的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不敢彻底反对帝国主义 ——不能彻底打倒封建主义 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政府 追求独立,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二)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有比较彻底的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忽视了群众力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二)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有比较彻底的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 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孙中山先生把同盟会的16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武力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满清王朝的统治,恢复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族人民的政权;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反帝的愿望,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创立民国”,是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后,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创立民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就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办法开始时为核定地价,限制地主收入,后来又提出了“土地国有”政策,用赎买的办法来实现土地国有。 平均地权 创立民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黄花岗起义烈士墓 (二)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作为革命的领导核心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 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民报》为机关报,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二)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 的孙中山和宋庆龄。 (二)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蛇山南麓阅马场北端。武昌起义后,为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办公地。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主体建筑为红砖墙、红瓦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又称“红楼”。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即清末湖北谘议局的旧址,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在此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建立了纪念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下就是红楼 红楼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在红楼内开辟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馆名, 纪念馆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内收藏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分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纪念馆楼前建有碧樟广场,广场中矗立有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铜像。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右边是孙中山先生像 孙中山 孙中山像 (一)基本历史线索 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04年最后一届科举“金榜” 1905年,清廷派出五大臣赴东、西洋各国考察 虚伪的“立宪”——皇族内阁 保路运动,造成了武昌、汉口防备空虚,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人民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