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孙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二、预习要求 1.作者介绍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现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2.写作背景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土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土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3.掌握下列词语 险巇(xī)踬踣(zhìbó)坚毅不挠náo) 湮没yān) 菁华(jīng)肇造(zhàozào)变乱纷乘 一抔土(póu) 编纂(zuǎn)语焉不详 炽热(chì)杌陧(wūniè)勖勉(xù) 三、课堂问题探讨 1.研习第一段。 ①提问段意: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②要求学生根据感情变化划分层次:“然是役也”之前为第1层,其余部分为第2层。文章开始,作者以凝练的语言,追述中国革命经历的艰难曲折的路程,笔锋自然地转入正题。“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凝聚着作者对烈士牺牲的无比沉痛、对革命党的损失无比痛惜之情。 ③第1段的两层,哪一层的感情更为强烈?为什么? “然是役也”一句,急剧转入第2层,表示作者的感情并不停留在悲痛上。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条件下,仍然不顾一切地奋勇苦战,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使人深深感动。所以作者抑制不住悲壮激昂的心情,热烈地赞颂他们:“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这组对偶句盛赞烈士的忠义壮烈。“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这一组对偶句极写起义震动之大,影响之深。起义如惊蛰春雷,召唤国人同心奋起,终于迎来了不可阻挡的民主革命的洪流。作者对起义的评价极高,说是“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因为起义虽然失败,却为武昌起义奠定了胜利基础,理所当然地应当同武昌起义一起载入史册。作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