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物理课件 11静电场研讨.ppt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物理课件 11静电场研讨.ppt

  1.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物理课件 11静电场研讨

15.已知一高斯面所包围的体积内电量代数和 ,则可肯定: (A)高斯面上各点场强均为零。 (B)穿过高斯面上每一面元的电通量均为 零。 (C)穿过整个高斯面的电通量为零。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C ] P y x R [习题1] 求半径为R,张角为 的均匀带电圆弧在其圆心处的电场强度 dq ? 解: [习题2]一根细玻璃棒被弯成半径为R的半圆形,其上半段均匀带电+q,下半段均匀带电-q。求半圆中心P点的电场强度。 解: P y x R [习题3] 求高为H,底面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锥体在顶点处的电场强度。 z r dz 解: x y z O [习题5] 求图示电荷分布在P点的电场强度。 解:用补偿法求解 在圆孔处填补 的电荷分布 的无限大平面和 的圆盘 . P R x 例、 电荷密度均匀为? 的球体内,有一球形空腔,将坐标原点建立在球心o上,空腔球心的位置矢量为 , 试求空腔内任意点的场强。 解: 采用补偿法来求解, 利用高斯定理可求均匀带电(没有空腔的)球体内的任意点的场强: 同理负电荷均匀带电球体产生的场强: 在空腔内任意点处的场强: 腔内为均匀电场. R2 R1 P o o1 例:如图所示,一厚为 a 的“无限大”带电平板,电荷体密度r = kx (0≤x≤a) k为一正的常数。求: (1)板外两侧任一点 M1、M2的电场强度大小;(2)板内任一点M的电场强度;(3)场强最小的点在何处。 解:(1)在x处取厚为 dx 的平板,此平板带电量 电荷面密度为 则 (2)板内任一点 M 左侧产生的场强方向沿 x 轴正向, (3)E = 0 时最小, M 右侧产生的场强方向沿 x 轴负向, 例:真空中一均匀带电细直杆,长度为 2a,总电量为 +Q,沿 ox 轴固定放置(如图)。一运动粒子质量为 m、带有电量 +q,在经过 x 轴上的 C 点时,速率为 v。试求:(1)粒子在经过x轴上的 C 点时,它与带电杆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势能(设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2)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到无穷远处的速率 v ? ( 设 v? 远小于光速). 解:(1)在杆上取线元 dx,其上电量 整个带电杆在 C 点产生的电势 设无穷远处电势为零,dq 在 C 点处产生的电势 带电粒子在 C 点时,它与带电杆相互作用电势能为 (2)带电粒子从 C 点起运动到无限远处时,电场力作功,电势能减少。粒子动能增加。 由此得粒子在无限远处的速率 * 到了20世纪中叶,被承认的基本相互作用只有四种,即引力,电磁力、弱力与强力。四者之中,最弱的是引力,但它是长程的,按距离的平方而衰减,不受屏蔽与中和的效应,因而对于天文学中巨大尺度的现象就极其重要。电磁力是处处都有的,是对凝聚态物理学中众多现象负责的唯一基本作用力。强力与弱力是极其短程的,仅对于核子与亚核粒子间相互作用有重要性。 场的描述:广义上— 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如温度场、速度场 物理学— 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如引力场、电磁场。 法拉第在《论磁力线》(1851.12)中第一次提出“场”的概念。Einstein: “ 我们有两种存在:实物和场”,“在物理学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这是自牛顿时代以来最重要的发现:场。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最重要的不是带电体,也不是粒子,而是在带电体之间或粒子之间的空间的场,这需要用很大的科学想象力才能理解.” *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