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单开道岔转辙部分结构 1—基本轨;2—尖轨;3—跟端结构;4—辙前垫板;5—滑床板;6—辙后垫板;7、拉杆;8—连接杆;9—顶铁;10—轨撑 直线型尖轨:这类尖轨由普通钢轨刨切而成,其工作边为一直线,可用于左开或右开的单开道岔,制造简单,便于维修更换。缺点是轮缘对尖轨工作边的冲击力较大,列车产生摇晃,尖轨尖端也容易磨损,道岔较长,且尖轨尖端轨距加宽量较大,影响列车沿正线运行的平稳性。 曲线型尖轨:工作边为一曲线。列车通过尖轨时,冲击角小于直线型尖轨的冲击角,尖轨磨耗较轻,列车运行也比较平稳。尖轨跟部与导曲线的衔接比较圆顺,导曲线半径可以增大,侧线通过速度可以提高,道岔全长较短。但左右开道岔不能通用,加工较复杂。 尖轨按断面形状分类 1、普通断面尖轨:用普通断面的钢轨加工制造而成。 2、特种断面尖轨: 高型特种断面尖轨:系用与基本轨同型等高的特种断面钢轨制成。其竖向和横向刚度都较大,适用于速度高、轴重大的线路上的道岔,见图5—11。 矮型特种断面尖轨:系用较同型基本轨低的特种断面钢轨制成。其竖向和横向刚度比高型特种断面尖轨小,但由于高度较低,所以稳定性较好。我国铁路道岔现在大量使用的弹性可弯尖轨就是这一种 尖轨跟端构造 目前我国的单开道岔上主要采用夹板间隔铁式和弹性可弯式两种形式。 ⒈夹板间隔铁式:这种结构是由间隔铁、弯折夹板、辙跟外轨撑、辙跟内轨撑和异径螺栓(或螺栓套管)等组成。如图5—13。 ⒉弹性可弯式:弹性可弯式尖轨跟端构造,如图5—14。尖轨跟端用普通钢轨接头与导曲线钢轨接头联结,因而稳定性较好。为实现尖轨的扳动,在尖轨跟端前2~3根岔枕处,把尖轨两侧轨底切掉一部分,使轨底与轨头同宽,形成弹性可弯段。在靠近跟端的弹性可弯段之末端,用间隔铁与基本轨相连,以保持间距。此种构造形式,适用于矮型特种断面尖轨, 我国铁路现行的AT型尖轨,即采用了这种构造,效果良好。 尖轨跟端构造 尖轨跟端 辙叉 辙叉是用于轨线平面交叉的设备,设置于道岔侧线与道岔主线钢轨的相交处,由心轨、翼轨及有关配件组成。 ⑴前开口:辙叉趾端处两个工作边之间的宽度; ⑵后开口:辙叉跟端处两个工作边之间的宽度; ⑶辙叉咽喉:两根翼轨之间的最窄处; ⑷辙叉理论中心(理论尖端):叉心两工作边延长线的交点; ⑸辙叉实际尖端:实际的辙叉心轨尖端有6~10mm的宽度,此处称之为辙叉心轨实际尖端; ⑹辙叉“有害空间”:由咽喉至实际尖端的距离,因轨线中断,车轮在此处对钢轨产生剧烈冲击,此空间称为辙叉的“有害空间”; ⑺辙叉趾长:由辙叉理论尖端至辙叉趾端的距离; ⑻辙叉跟长:由辙叉理论尖端至辙叉跟端的距离; ⑼辙叉全长:由趾端至跟端沿一股轨道线量取的长度; ⑽辙叉角:辙叉心轨两工作边(工作边为曲线时,为其切线)的交角; ⑾辙叉号数:辙叉号数也称道岔号数,是表示辙叉角大小的一种方法。因为辙叉角是以度、分、秒表示的,运用不方便,故在实际工作中都以辙叉号数N表示。 辙叉 组合辙叉 木岔枕 木岔枕的长度为260~480cm共12级,每级长度差为20cm,高度16cm,底宽24cm。旧标准木岔枕长度为260~485cm共16级,每级长度差为15cm。 木岔枕分Ⅰ类岔枕和Ⅱ类岔枕。Ⅰ类岔枕一般用于正线、到发线和主要站线的道岔上;Ⅱ类岔枕一般用于次要站线和不重要的企业专用线的道岔上。 道岔应严格按设计图进行铺设。 提速道岔使用的木岔枕,断面为260×160mm,转辙器部位的木岔枕最短长度为2.7m,全部岔枕均按垂直于道岔直股钢轨布置。由于岔枕断面加大,岔枕的铺设根数由1840根/Km,降为1666根/Km,岔枕的间距均为600mm。 混凝土岔枕 单开道岔混凝土岔枕,不但达到了道岔基础与轨道基础的一致性,而且基本上消除了木岔枕的缺点,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这种道岔正在逐步大量的铺设于正线的道岔上。 道岔各部分的轨距加宽,应有适当的递减距离,以保证行车的平稳性。尖轨尖端的轨距加宽,应按不大于6‰的递减率向尖轨外方递减。与的差数,应在尖轨范围内均匀递减。导曲线中部轨距加宽的递减距离,至导曲线起点为3m,至导曲线终点为4m。尖轨跟端直股轨距的递减距离为1.5m。 提速道岔中,除尖轨尖端宽2mm处因刨切引起的轨距构造加宽外,其余部分轨距均为标准轨距1435mm。 导曲线支距(导曲线外轨工作边上各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