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会引文本质和引文的潜能要点.pptx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文本质及其对科技评价的意义 刘玉仙 同济大学图书馆 gil4ry@163.com 一个问题:什么是引文? 我们都知道引文在科研评价中越来越重要,单位根据引文来评价职工的科研能力,期刊也会悬赏引用本刊的作者。所以,引文对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越来越重要,那么什么是引文? 引文现象和引文本质 引文现象 我们平时看到的引文有: 正面引用 vs 负面引用 相关引用 vs 非相关引用 恰当引用 vs 冗余引用 …… …… 引文是…… 当我们用引文进行科学评价时,我们评价的是什么? 科学价值? 有用性? 解释力?说服力? 原创性? 可见性? 从前面所说的种种引文现象来看,前面几种都不成立。只剩下可见性还成立,但可见性能评价科学研究的什么价值呢?很显然,从引文现象出发进行科学评价,引文是一种评价能力很低的一种工具。 引文本质 要增强引文的描述力度和评价范围,我们必须要深入认识引文的本质,从引文的本质属性来刻画引文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从而增强引文对科学的分析力度。 本质和现象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在其共性中定义的,而不是在千变万化的特性中定义的。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说明:这些特性是现象,而共性才是事物的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局部的、个别的。因此,本质比现象深刻、单纯,现象则比本质丰富、生动。不同的现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质,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千差万别的现象。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现象是易于变化的。客观事物在其过程结束之前本质是相对不变的,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随着过程的展开不断地改变着具体形态。从人的认识方面看,事物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由于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只有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本质和现象互为事物的里表,它们是互相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现象是由本质产生的,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结柢是从属于本质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象,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现象单独存在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 现象和本质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意义 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一方面,事物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离开事物的现象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象又不等于本质,把握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决定了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有一个过程,它的本质的暴露也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然要经历由片面到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客观事物不仅包括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而且本质自身具有层次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较深刻的本质的无限深化的过程。人们的认识过程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当人们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以后,通过抽象和概括可以由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把握,又会促进对事物特殊本质的再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本质到共同本质、由初级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是人类认识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辩证过程。 问题:什么是引文 正面引用的文章是引文? 负面引用的文章是引文? 相关引用的文章是引文? 非相关引用的文章是引文? 恰当引用的文章是引文? 冗余引用的文章是引文? 答案:这些都是引文,但只是引文的一种表现,是引文现象,而不是引文的本质。 一个被忽略的问题 什么是种种引文现象后面的共性? 这些共性是否能告诉我们引文的本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深入到所有这些引文现象里,看看这些引文现象中有什么共性。 而要认识这些观察不到的共性,我们必须要深入到引文过程中,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来得到一般的、抽象的概念。 对引文本质的探索历史(I) 对引文本质的探索,一直囿于评价科研的好坏来进行;在历史上有两种理论: 认可论 (Normative School, Normative Theory和 Universalism) 说服论(Micro-Sociological School, Constructivist Theory, Particularism) 认可论认为,引文是施引文献的作者,承认被引文献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具有知识启迪作用 的一种符号表示;因此,一篇文献的知识贡献度越大,它被其他文献引用的次数就会越多。 说服论认为引文作为科学话语系统的一部分,并不是施引者“给予同行的工资”,而 是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