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类的社会行为技巧.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人类的社会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1972年心理学家韦伯提出一个概念:“亲社会行为” 1976年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提出:亲社会行为应该是一种不期望未来酬赏,出于自觉主动的助人行为。他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利他行为,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二是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他人酬赏的行为。 心理学家给利他行为的定义是这样的: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有两类行为: 一类是一般情景下的利他行为; 另一类是紧急情景下的利他行为。 一般情景下的利他行为主要是指,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景中有明确的线索或信息告知有人需要他人的帮助,助人者没有高度的紧张感。 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由称作特殊情景中的利他行为。在这种情景下,一般包含有伤害生命和损失财物的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时需要行为者付出很高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特殊情景往往是突然发生,令人猝不及防的严重事件,人们对此缺乏应付经验,更没有心理准备,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1、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达尔文曾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可能使得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西方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2、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 相互性规范 社会公平规范 3、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 按照传统的学习理论,利他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而建立的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个人情景 (1)性别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2)年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3)个性特征 (4)助人者的情绪 2、情景因素 (1)他人存在 案例:1964年3月的一个夜晚,在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叫吉加登斯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惨案。夜间三点钟,一个叫基蒂 吉诺维斯的妇女下夜班回家,当她正沿着大街行走时,突然一个男子从黑暗处冲出来袭击她,当时她挣扎着并大声呼救。经过一阵搏斗以后,她受了重伤。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挣脱了袭击者,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沿着大街奔跑。几分钟以后,那个袭击者又抓住了她。又是一阵的挣扎。搏斗持续了半个小时,最后她被杀死。令人不解的是,在半个小时里,至少有38个在出事点周围的楼群里的人听到了她的呼救声和搏斗声,他们中有许多人走到窗前,看到了发生的事情,但没有一个出去救助,也没有一个人去报警。 研究发现,一个受难人在紧急情景中获救的几率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即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人数越多,前去救助的人越少。 达利和拉坦纳称此为“旁观者效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他们提出了几点解释: 责任扩散 社会影响结果 评价恐惧 (2)时间压力因素 (3)他人的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 (4)先前的利他经验 3、被救助者的特征 (1)性别 (2)年龄 (3)外貌 4、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述 1、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是一种违反公认的社会准则,有意伤害他人和以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