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祠.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子祠

张子祠、横渠书院、张子墓历代修葺考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0年3月19日 | 浏览916 次] 字体:[大 中 小]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陕西眉县横渠镇张子祠,书院是张载读书讲学著书立说的地方。现就横渠书院祠、墓始建及历代修葺情况略述于下。 横渠书院 张载祠原为横渠崇寿院,(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场所)传说张载15岁居家横渠大振谷口为父守陵,他一面耕种田地,奉母教弟,一面去横渠崇寿院读书,从15岁到38岁考中进士,张载一直就读于崇寿院,后来因他被邀到开封,长安以及武功绿野书院,扶风贤山寺等地讲学,门徒一时聚集,到了熙宁三年(1070年)张载辞去朝中崇文校书回到横渠,正式设馆讲学,关学此时也已基本崐形成,直到张载去世之后,他的门徒们为了怀念他的功绩,才把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张横渠墓 张横渠墓地的前身为张载父张迪墓地,宋仁宗明道二年张载之父张迪病逝于四川(时为知州),家议归葬开封,15岁的张载与母亲及弟张戬护父灵柩越巴山,奔汉中,北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突闻前方发生兵变,加之路资不足,无力前行,遂将父柩安葬于横渠南之大振谷口之西的迷狐岭上,由此全家定居于横渠大振谷。熙宁三年,张载之弟语犯王安石变法,由监察御史里行被贬为公安县令(今湖北江陵)九年,又被贬为司竹监(今周至司竹镇)。三月张戬暴卒后,也被安葬在父墓西南侧。十年,张载二次辞职朝中太常礼院,西归眉县横渠,途中病逝于临潼馆舍。元丰元年,安葬于横渠大振谷父墓东南侧,与弟张戬墓左右相望。眉县志载“张子墓,人呼仙人坟”。张横渠墓从宋明道二年(1033)修建张迪墓到公元1985年,最后一次维修、绿化,历时952年,共维修、绿化5次,现依次和横渠书院祠按朝代略叙于后。 张横渠祠 张横渠祠又称张子祠,于元代元贞元年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始建。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他的关中封地推行汉法,“崇文尊儒”取得了成功。元成宗铁穆真继承了这一治国方针,继位后即诏、为大儒营建特祠供祭祀观瞻。元贞元年(1295)年,张子祠奉诏兴建初名张子特祠。张子祠从始建到最后一次重修(光绪九年1883年)历时580多年,前后共修葺14次。横渠书院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因书院也建在祠内,称“后祠前书院”式。书院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最后一次重修,共修葺9次,历时460年。现就张横渠祠和张横渠书院,以及张横渠墓从元代直至清代所经历的修葺情况略述以下。 元 元代仁宗延佑4年(1317)阳陵人李中出任眉县教谕,经过眉县时拜谒张子祠,荐礼毕,见祠内破烂不堪,回县后找主簿刘楫商议重修,以副观瞻,广宣圣教。刘楫允诺后第二年兴建,当中刘回乡为母奔丧,由县尉杨粹代为督办,历经三年竣工,由文礼恺撰写了碑文,刘楫守孝三年后,回眉重游张子祠,见内没有书院,遂又筹划,于泰定三年完工,为后祠前书院,刘楫再次请文礼恺作记。 明 明王朝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继续推行“崇文尊儒”,并以八股文试士,理学(新儒学)被朝庭重视。洪武十四年(1381年),眉令林思正重修横渠书院,并设“梅林花卉”于其中,没有维修张子祠,也无碑记。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年-1448年)参政戴弁,年富共同倡议修过一次。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陕西提学使戴珊拜谒张子祠后,将其破败状书呈巡抚阮勤,阮即下檄凤翔府同知李克恭,通判范吉重修张子祠,书院并茔域。范吉将筹划重修之事亲自上报阮勤,阮路过横渠特作怀古诗“寥寥村落实堪伤,东亩西畴大半荒,惟有横渠祠下水,滔滔二派与天长。”一诗,成化十八年(1482年)由知县史贤亲自督修,戴珊下缴同时扩大茔域。费时三年,于成化二十年,全部工程竣工,戴珊为这次重修撰写了碑文。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参政谢绶,提学副使杨一清下檄眉县知县刘翱,责令维护好张子祠及墓,刘集工对茔域周围段落筑墙圈护,栽植橡树500余棵。对原有老松树加以保护,这次将茔域扩大为40余亩,并建祭奠设施用于春秋致祭,并派专人司管祭祀,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凤翔府守巡蔡承之来横渠拜谒张子祠,礼毕,见祠地窄狭,殿宇矮小,便呈书王汝蕴巡抚要求扩建,后经准许对张子祠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张子祠址、面积等无明文可考,仅在清代《眉县志》中有所记述。明世宗嘉靖初,进士出身的吕泾野(高陵人)和状元康海(武功人)专程前来横渠拜谒张子祠。康海并题“关西一人”,吕泾野题“三秦之光”,并各做诗一首。嘉靖十八年(1539年)陕西按察司佥事,南京刑部郎中白镒前往横渠谒拜张子祠做诗一首:“学释谈兵用世竦,中庸看罢道无余,潜心井地布前代,立论订顽示广居。理窟遗言人事备,驴鸣妙契性天虚。关西夫子高风远,景仰斯文拜里闾。”嘉靖三十六年(1537年)华阴人许宗鲁前往横渠拜

文档评论(0)

sh41257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