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症状摘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症状与疾病 兰圣华 玉壶镇卫生院 临床症状有哪些 发热、 头痛、胸痛、 腹痛、疲乏、水肿、 脱水、 发绀、 出血倾向、贫血、咳嗽、 咳痰、 咯血、 呼吸困难、 心悸、 低血压、 高血压、休克、 吞咽困难、 食欲不振、 消瘦、 低血糖、 食欲亢进、 肥胖、 恶心与呕吐、 口臭、反胃、 烧心、腹泻、便秘、呕血、腹胀(胃肠胀气、腹水、腹腔巨大肿物)、 便血、 黄疸、意识障碍、眩晕、晕厥、惊厥、不自主运动、排尿量与排尿功能异常、血尿、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睡眠障碍、瘙痒 生命体征 体温 呼吸 脉搏 血压 生命体征监测 发热 体温的测量方法和表示 口温 口腔内舌下所测的温度 腋温 腋窝部位夹紧时所测的温度 肛温 肛门内所测的温度,比较准确而可靠 测量肛温要使用专用的体温计。 测量体温一般须测三分钟以上。 时间太短,所测的体温值可能偏低。 体温的调节与变化 产热和散热是影响体温恒定或变化的两个基本要素。体温的调节在产热和散热之间进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能量物质代谢中通过氧化反应的化学作用而产生热量。通过体表血管舒张,循环增速,皮肤蒸发增加的物理作用而散发热量。 如果产热和散热功能失去平衡,产热占优势则体温升高,散热占优势则体温降低。 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腺中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心功能和血容量等等,都对体温调节发生重要影响 发热的生理变异及影响因素 在一天之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什么是发热 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体温高于37.3℃或一日内体温变异超出1℃时,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有发热感,均可称之为发热。 临床上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 )、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病因分类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为临床上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立克 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 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细胞的吸收 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缺血性损害: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非感染性发热 2、抗原 - 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注射异性血清或蛋白制剂,以及输血、输液后的热原反应等。 3、产热、散热异常: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惊厥及癫痫持续状态后所致的产热过多:因慢性心力衰竭、重度脱水、大量出血、广泛性皮炎、广泛性疤痕、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鱼鳞癣或包盖过严(常见于小儿)所致的散热障碍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非感染性发热 4.中枢神经调节失常: 如: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非感染性发热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表现为低热,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 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感染已愈而体温调节仍未恢复正常 ③夏季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多见于幼儿,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还有婴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失常等。 发热特点 起病的诱因、缓急、病程,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有无畏寒、寒战、无汗、大汗或盗汗。 伴随症状 伴随症状 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头痛、嗜睡、昏迷、惊厥;肌肉关节痛等,以发现有无足以引起发热的因素。 发热的预后 在很多急性传染病中,一定限度的体温升高常常表示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而发热不显著,甚至体温不升的病例,其预后却大多不良 发热病人的处理原则 降温措施一般来说包括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类。 发热病人的处理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 对于发热病人首先应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