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地貌灾害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水土流失的原因 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1)地质地貌条件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 * (2)气候条件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 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 (3)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 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滥砍滥伐: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 *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地资源,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联) (2)淤积水库,阻塞江河,使通航能力下降,洪水等自然灾害加剧 (联) (3)常引发泥石流灾害,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4)生态严重恶化,加剧区域贫困(联) * 4、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治理原则: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沟坡兼治,上下游兼治。 措施: A.农业技术措施。使用水土保持耕作法,等高耕作,少耕免耕。 B.生物措施(林草措施)。要林、灌、草结合。其中草本植物即草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在植物固土作用中,根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其中特别是直径≤1毫米的根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用造林办法进行水土保持十分困难,种草就成了最重要的生物措施。即使在半湿润地区,造林可行,乔灌草的结合也是十分必要的。 * C.工程措施。梯田工程、旱井、截流防冲工程、护岸工程等等。 D.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 四、沙漠化 1、 沙漠化: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2、我国土地沙漠化发生与发展的条件 (1)丰富的沙质土壤和风成沙分布广泛 (2)气候条件(干旱、大风) 全球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范围和中纬度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 在副高内,气流下沉干燥,气层稳定而成为世界上雨量稀少的干旱地区,中纬度大陆内部,因离开海洋远,降水稀少,也成为干旱区。 * (3)植被稀少 (4)人为因素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干旱地区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干旱地带的生态恶化、沙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长的后果: 过度放牧、过度耕作、燃料问题紧张、城市用水问题紧张。 3、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的分布 * 4、沙漠化的防治 传统方法: 工程防沙措施----是利用杂草,树杈,土墙等,在流沙上设风障或覆盖沙面,防止风沙流动。这种办法主要是在受流沙严重威胁的交通线、居民点、重要工矿基地、农田以及为保护固沙植物生长时采用。主要方法有:设草方格沙障、黏土固沙、化学方法固沙。工程防沙,必须与栽植固沙植物结合,才能长期固沙。 植物固沙措施----是利用植树种草,增加地面覆盖率,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种根本性措施。它也是改造利用沙化土地行之有效、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营造防沙林、护田林及封沙育草,可以防止风蚀、固定流沙、保护农田、牧场;改造气候,改良土壤,变沙荒地为农牧业生产基地。 * 新思路 沙漠化的治理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草,而是要从解决沙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出发,从经济学、生态学和沙漠学相结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沙漠化治理应该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和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有层次、按时序进行。 首先,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通过施用高新技术、改造

文档评论(0)

55000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