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一株产中性蛋白酶芽孢细菌的选育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系 2013.09 实验内容 一、产中性蛋白酶芽孢细菌的初步筛选 二、产中性蛋白酶芽孢细菌的诱变育种 三、产中性蛋白酶芽孢细菌的发酵复筛 四、产中性蛋白酶芽孢细菌的分类鉴定 五、产酶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六、产酶菌株的菌种保藏 实验二 产中性蛋白酶芽孢细菌的诱变育种 一、目的意义 二、材料方法 三、数据结果 四、讨论分析 五、参考文献 一、目的意义 1、通过菌种选育,筛选获得一株高产中性蛋白酶的突变菌株。 关键技术: 实验原理:紫外线诱变 技术路线: 二、材料方法 紫外线的波长在200~380 nm 之间,但对诱变最有效的波长仅仅是在253~265 nm,一般紫外线杀菌灯所发射的紫外线大约有80%是254 nm。 紫外线诱变育种的原理 紫外线诱变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由于DNA 变化而造成的,DNA 对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尤其是碱基中的嘧啶,它比嘌呤更为敏感。紫外线引起DNA 结构变化的形式很多,如DNA 链的断裂、碱基破坏。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使同链DNA 的相邻嘧啶间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微生物突变或死亡。 经紫外线损伤的DNA,能被可见光复活,因此,经诱变处理后的微生物菌种要避免长波紫外线和可见光的照射,故经紫外线照射后样品需用黑纸或黑布包裹。另外,照射处理后的孢子悬液不要贮放太久,以免突变在黑暗中修复。 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 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细胞,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然后设法从中选取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2个主要环节: 诱变(随机) 选用合适的诱变剂和诱变剂量处理大量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以引起绝大多数细胞致死的同时,使存活个体中的突变频率大大提高。 筛选(定向) 设计有效的筛选方法,将少量正变株中的优良菌株挑选出来。 (一) 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 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起始菌株。 具有有利性状(如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粗放、 标记明显等); 对诱变剂敏感 野生型菌株; 从生产中选育的自发突变菌株; 诱变获得的高产菌株 出发菌株的选择标准: 出发菌株的来源: (二) 菌悬液的制备 1. 选用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均匀、分散) 目的:①使每个细胞能均匀接触诱变剂; ②减少表型延迟现象(诱变后性状的分离及退化现象) 2. 同步培养(生理状态一致) 3. 菌龄:对诱变剂最敏感时期 营养细胞:对数期 孢子或芽孢:萌发前期 4.菌悬液的制备方法 物理诱变:生理盐水配制 化学诱变:缓冲液配制 5. 菌悬液的浓度 酵母菌,霉菌的孢子:106个/mL 细菌,放线菌孢子:108个/mL (三)诱变剂的选择及处理方法 1. 诱变剂的选择(高效,简便) 物理诱变剂:频度低、大损伤,难修复,且操作简便; 化学诱变剂:频度高,点突变,易回复突变,操作麻烦。 ( NTG——超诱变剂) UV是最常用的一种诱变剂 2. 剂量的选择 突变率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剂量, 反而会使突变率下降。 正变较多出现在偏低剂量中,而负变较多出现在偏高剂量中。 在产量变异工作中,常采用相对杀菌率为70~75%, 甚至30~70%的剂量。 UV的剂量: 固定UV功率和照射距离,以照射时间长短来确定剂量多少。 最适剂量:在提高突变率的基础上,既能扩大变异幅度, 又能使变异向正突变范围移动的剂量。 常以杀菌率来表示相对剂量(剂量-存活率曲线) 3. 诱变处理方法 单因素处理或多因素的复合处理: ①同一诱变剂的重复使用; ②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 ③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四) 中间培养(CM,培养过夜) 目的:克服表型延迟 表型延迟(phenotypic lag):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 现象. 分离性延迟: 突变的基因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变成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