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装饰讲义技术总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室 内 装 饰 教 师: 王 默 识 办公地点: 水院楼206 联系电话: 推 荐 教 材 室 内 设 计 原 理 同 济 大 学 来增祥 重庆建筑大学 陆震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引言 为什么要学习室内装修 室内装修的主要前提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室内装修 人的一生,绝大多数的时间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的质量,必然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等等. 室内装修的主要前提是什么 1 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身心健康作为室内环境创造的前提。 2 要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氛围,以满足人们精神功能的要求。 室内装修、装饰和设计 室内装饰: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 室内装修:Finishing一词有最终完成的含义,室内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最终的装修工程。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既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室内设计含义的理解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 室内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 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追求的目标,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基础,并对内涵空间使用的观感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毕竟是从属部分。至于外形只是构成内涵空间的必然结果”。 普拉特纳则认为,在室内“你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通,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经验证明,这比同结构、建筑体系打交道要费心得多,也要求有更加专门的训练”。 美国前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亚当指出“室内设计涉及的工作要比单纯的装饰广泛得多,他们关心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例如:住宅、办公、旅馆、餐厅的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障碍设计,编制防火规范和节能指标,提高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总之一句话,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 白俄罗斯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认为,室内设计是设计“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产活动的需求”,室内设计也是“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 古今之比:室内设计的发展 一、国内室内设计的发展 二、国外室内设计的发展 三、当前我国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应注意的问题 国内室内设计的发展 1 最原始的室内环境----北京周口店的天然洞穴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穴居的遗址(40—50万年前)。 2 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 按使用需要将室内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方形居住空间近门的火炕安排有进风的浅槽,圆形居住空间入口处两侧,也设置起引导气流作用的短墙。 3 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室 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质地面, 修饰精细、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 壁面上已绘有兽形和围猎的图形。 4商朝的宫室遗址 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宫室里装饰着朱彩木料,雕饰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纹的铜盘。 5秦时的阿房宫和西汉的未央宫 从文献的记载,从出土的瓦当、器皿等实物,墓室石刻的窗棂、栏杆的装饰纹样来看,当时的室内装饰已经相当精细和华丽。 汉代装饰性画像刻纹样说明人们对生活环境与精神功能的追求 6 室内设计理论与思想的发展 6.1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也提示了室内空间的围合、组织和利用是建筑室内设计的核心问题。同时,从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有”与“无”,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对待的。 6.2历代文献资料 《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