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无意为文”、“有为而作”_的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docVIP

苏轼“无意为文”、“有为而作”_的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无意为文”、“有为而作”_的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doc

苏轼“无意为文”、“有为而作”与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   〔摘要〕“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登进士第的后期西昆体诗人胡宿(996-1067),只是在吕本中那里,“活法”说得到更为全面的阐释,如他认为,“活法”是“有意于文者之法”和“无意于文者之法”的辩证统一。但从胡宿到吕本中,如果追述其学术脉络,可以发现:苏轼提出的“无意为文”和“有为而作”等诗文创作学说,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无意为文;有为而作;活法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195-07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我们曾撰文指出,宋代诗学“活法”说,起源于胡宿(996-1067),实践于苏轼(1037-1101),建构于吕本中(1084-1145)1。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夏均父集序》,从前辈先贤处总结出的“活法”,当是“有意于文者之法”和“无意于文者之法”的辩证统一。 从胡宿到吕本中,数十年间,在“活法”说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过程中,苏轼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苏轼的“无意为文”、“有为而作”等命题和主张进行考论,试图证明苏轼才是“有意于文者之法”和“无意于文者之法”的最早合论者。 (一) 苏轼在《南行前集叙》2中论《南行前集》的写作过程时说,《南行前集》中之文,最初未尝有写作之意图,只是在“侍行适楚”的途中,“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于是,自然而然产生了创作欲望和写作灵感,而有作文之意,故“发为咏叹”以成的。这种创作欲望,是客观事物触动于人心的产物,并偶然得之于谈笑之间,是自然而生、勉强不来的,同时,这种创作冲动,又是那样的强烈,以至于欲罢不能,“不能不为”。苏轼认为,这是一种创作规律。“昔之为文者”如是,他们“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家君之论文”,也“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其弟兄二人过去也有这样的体会:“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而《南行前集》“凡一百篇”之作,也可为证。苏轼从古人、父亲、兄弟和自己亲身的创作体会和成功的创作经验中,清楚地认识到,好的作品,往往产生于“无意”。 苏轼与此“无意为文”相近之论颇多。如其《题吴道子画》云“吴生画佛本神授,梦中化作飞空仙。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3、《赠写玉容妙善师》云“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4 “不经意”,即“无意”之义也。它说明了“无意”与“神妙”画作的关系。又如《评草书》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5此可证书法艺术亦和诗文一样“无意”。但仅是“初”而已。它不是说“书无意于佳乃佳耳”,而是多用了一个“初”字,以言创作灵感产生之“初”。考此“初”字也有些来历。欧阳修《晋王献之法帖》云: 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6 苏轼的“书初无意于佳”当即来于座师论“法帖”之“初非用意”。其后之《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评书、画亦多用“初”字。如评王衍书云:“作行草尤妙,初非经意,而洒然痛快见于笔下。……其自得于规矩之外,盖真是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规之也。”7评王安石书云:“凡作字,率多淡墨疾书,初未尝略经意,惟达其辞而已。然而使积学者尽力莫能到,岂其胸次有大过人者。”8评王浑书云:“其作草字,盖是平日偶尔纪事,初非经心,然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者”9,评贺知章书云:“每醉必作为文词,初不经意,卒然便就,行草相间,时及于怪逸,尤见真率。往往自以为奇,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10 这些“初”字皆可和欧、苏所用者合观。其中第四例言贺知章醉后作书事,更有深意。从上记可知,贺知章之醉,不是“烂醉如泥”,而是所谓“酒醉心明白”,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即“有意”“无意”之间。否则,他不会一方面就像精心计算过的那样恰恰文词随纸而尽;另一方面又能写出“醒时复书”也难写出的书法珍品。其正如刘熙载评张旭、怀素草书云:“迹若游戏,骨里乃极谨严” 11。 苏轼《小篆般若心经赞》又云“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正使怱怱不少暇,倏忽千百初无难”12。此言“无意”能在“匆匆不少暇”的时间内快速创作出“千百”书法精品。而作者应章质夫之邀为所筑“思堂”而作的《思堂记》13中,针对章质夫“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之论,反道而行,大谈“思之贼人”及“不思之乐”。此虽把“思”之无益与“不思”之乐说过了头,但有些说法还是颇有道理的,特别是对文艺创作可以说不无小补。如“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

文档评论(0)

hkfgmn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