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实验论文产絮凝剂微生物的筛选
环境工程微生物综合实验论文
目 录
第一部分 产絮凝剂微生物的筛选
前言
(一)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1.1目前主要的絮凝剂种类
絮凝剂又称为沉降剂,作为一类可使液体中不易沉降的固体悬浮微粒(微粒10-3~10-7cm)凝聚、沉降的物质,在发酵工业后处理、食品加工、木土疏浚施工、废水处理等领域应用广泛[1]。
絮凝剂按照其化学成分总体可分为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类。其中无机絮凝剂又包括无机凝聚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又包括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2]。
1.2 常用絮凝剂的缺点
无机和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的生产和应用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其使用过程中的不安全性和给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也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3], 老年痴呆与现在广泛使用无机絮凝剂聚氯化铝有关。从饮水中摄入体内的铝经过很短的时间即可大量积累于脑组织内, 老年痴呆症患者较之健康人脑组织中含有较多的铝。调查发现, 经常饮用含有较高浓度铝的水的人群中, 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较多。同时以目前使用较多的聚丙烯酞胺为例, 虽然完全聚合的聚丙烯酞胺没有多大问题, 但其聚合单体丙烯酞胺却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 并且还是强的致癌剂, 所以聚合过程中单体的残留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关于丙烯酞胺的危险性的报告已不胜枚举。
此外化学絮凝剂共同的缺点是产生的絮体较脆弱,在水中受到搅动时容易破碎,并且沉降速度较小,采用硫酸铝,在快速絮凝沉降中,絮体的沉降速度仅有
2.4~3.6m·h-1,其更大的缺点是产生的污泥难于进行浓缩和脱水,因而污泥处理的费用就比较高[4]。
因此开发一种安全的、可生物降解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的新型水处理剂迫在眉睫。微生物絮凝剂因其高效、无毒而成为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课题。
2.发展现状
2.1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历史
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能产生絮凝作用的细菌培养液,但真正深入的研究却始于1976年,J.Naknmura等对能生产絮凝效果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从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等214种菌株中筛选出19种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研究较为深入的是Aspergillus Sojae AJ7002产生的絮凝剂,由此掀起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热潮。
1985年,H.Takagi等人研究出了PF101微生物絮凝剂,主要成分是半乳糖胺。它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啤酒酵母等均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1986年,Ryuichiro Kurane等人,采用从自然界分离出的红球菌属微生物Rhodococcus erythropolis的S-1菌株,制成絮凝剂NOC-1。并且把它用于畜产废水处理,膨胀污泥处理,砖场生产废水处理,还有废水的脱色处理,都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好的微生物絮凝剂。在此之后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97年Suh.H.-H.等人发现的DP-152絮凝剂,因其是首次发现杆状细菌也能产生絮凝剂。
我国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起步较晚,除台湾省的邓德丰等人[5],从废水处理场的废水中分离到C-62细菌菌株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中科院成都研究所张本兰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P.alcaligenes8724菌株产生的絮凝剂和武汉市建设学院康建雄、陶涛用黑酵母以淀粉水解或葡萄糖为原料发酵产生的普鲁兰絮凝剂外,2001年邓述波等人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硅酸盐芽孢杆菌新变种,该菌产生絮凝剂MBFA9,并把该絮凝剂用于给水处理中,以河水作为絮凝对象,出水浊度降至0.8NTU。但这些研究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并未见工业应用的报道。
近年来, 国外对微生物絮凝剂作了大量的研究, 筛选得到了几十种微生物絮凝剂, 如Bacillussp. I - 450 (C. GaneshKumar et al. , 2004)、Corynebacter ium g lutam icum (NingHe et al. , 2002)、Baillus firmu (H. Sa lehizadeh et al. , 2002)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MBF是Kurane利用红平红球菌(R hodococcus erythropolis)研制成功的微生物絮凝剂NOC-1对泥浆水、河水、粉煤灰水、膨胀污泥、纸浆废水等均有极好的絮凝和脱色效果(Kurane R et al. , 1986),是目前唯一工业化应用的MBF。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新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培养成本的降低、提高絮凝活性和降低絮凝剂用量。
2.2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和来源
从微生物絮凝剂来源看,其种类主要分为四种:①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如某些细菌、霉菌、放线菌和酵母菌,它们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