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近现代史重点分析.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进安徽的 近现代史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历史遗址 在安徽 胡适—36个博士学位的传奇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在安徽 胡适故居座落在绩溪县上庄村西南,依山傍水,是一座精制的徽派建筑。胡适为绩溪旅台同乡会写过“努力做徽骆驼”的题词,胡适自己也富有徽骆驼精神,在学术上勇于尝试,他的著名诗集,就叫《尝试集》。在国际上取得30多个博士学位。故居内有木雕兰花10幅,平底浮雕,是别号“杨林樵子”的胡开文墨庄制墨高手胡国宾的杰作,题跋有“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等诗句。以无土兰花为主题,婀娜多姿,颇具特色。兰为香祖,如入芝兰之室,一向为人们所推崇,当时除象征典雅外,不知有无深意?不过,胡适早年写了一首《希望》诗,“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婉转悱恻,乡思缠绵,后来谱写为《兰花草》,吟唱出他乡游子的怀恋故园的刻骨铭心之情。无土的兰花,不免有流浪他乡之感!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流传极广,有人更“按谱填词”,抒发自己的感慨。一时的“我从东北来,怀念乌拉草”,“我从山东来,怀念韭菜饺”,“我从天津来,怀念狗不理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曲《兰花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兰花草岁岁开放,遍室四壁生香,而昔日主人,业已仙去,魂兮归来,令人叹息。 生活趣事 有一次,胡适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便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写的却是“胡说”,引得下面哄堂大笑。 胡适:“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我眼中的胡适 胡适是安徽人的骄傲,撇开他学术上的造诣,生活中的胡适带着幽默和感性。 他是个典型怕妻的人,其所谓新“三从四得”,可能被某些大男子主义的“革命派”批得体无完肤,但对一个自己的爱人,投下这点君子风范和诙谐爱意又何妨?爱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付出或得到,而是不计较这付出或得到。 胡适的书给人以思想上的洗礼,不同于小说,他用文字和我们交谈,教会我们辩证地思考。 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则是胡适的世纪。 胡适,就像精心熬就一碗高汤,淡而有味,余味无穷,且恰到好处。 小岗村与“大包干” 小岗村的红手印 里程碑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际上曾有人预言,中国的每一届政府都无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当时中国人口5.4亿,人均粮食产量仅209公斤。 如今,一切都已经改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中国的粮食国力已得到举世公认。而这一巨大转变,始于1978年安徽小岗村冒险尝试。在饥饿的逼迫下,18户村民签下“生死文书”,拉开了大包干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释放了中国农民久被束缚的能量。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潜力如火山喷发般奔涌,靠人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耕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现在的小岗村 从“大包干精神”到“沈浩精神” 04年,沈浩同志到安徽凤阳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 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使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为党的事业,为“三农”做出了重大贡献。唯一愧对的是他的老母亲、爱妻、爱女与自己. 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一个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小岗重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