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2016讲课.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李忱 及(白居易)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 又(余)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之口,每有咏仆诗者。 琵琶行 白居易 (并序) 1、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3、奠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一、整体感知 2、听课文朗读,思考下列一个问题: 诗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受人尊敬的士大夫,一个是为人所鄙的歌女。作者却用一句话将二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你能找到这句话吗? 音乐引起的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门可罗雀 年年欢笑 独守空船 过 去 今 天 琵琶女的身世变迁 对比 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是 琵琶女:色艺超群 红极一时 年年欢笑 白居易:才华出众 少年得志 岁岁笙歌 天涯 琵琶女:京城女→湓浦口 白居易:辞帝京→浔阳城 沦落人 琵琶女: 年长色衰、处境寂寞 (被弃) 白居易: 谪居卧病,孤独寂寞 (被贬)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音乐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文中一共描写了几次弹奏琵琶?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第一曲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琵琶女:排遣孤寂 打动“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方法: (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诗人、客人: (离愁、沦落) 第二次: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江心聆听琵琶曲 琵琶女出场 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 诗 人 寻 问 移 邀 添 回 重开宴 千呼 万唤 琵琶女 停 欲语 迟 抱琵琶 半遮面 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 欣喜难耐 急欲相见 难言之痛 矛盾含羞 评:未见其人,先现其神,形神兼备。 邀 见 第二曲 序曲(初弹): 转、拨、掩抑、思、诉 开始: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悄无言 秋月白 过渡: 发展: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过程 场景 特点 方法 结束: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写 间写 雄浑、激昂、大气 、不畅 实 写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皆掩泣 无尽的感伤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点评: (虚 写) 诗歌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 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描写其演奏过程。 1)运用比喻、通感、博喻 A、形容乐声急骤粗重 B、形容乐声急切清细 C、形容乐声清脆圆滑 D、形容乐声宛转流利 E、形容乐声低回不畅 F、形容乐声低沉停顿 G、形容乐声激越雄壮 H、形容乐声戛然而止 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2)描摹声音:“嘈嘈、切切、间关”等。更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 3)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曲中带情 。 谁解青衫泪 ? 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文档评论(0)

66699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