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意识的觉醒与生哲学的现代转型_兼及郑晓江教授的死亡哲学观_.docVIP

生存意识的觉醒与生哲学的现代转型_兼及郑晓江教授的死亡哲学观_.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存意识的觉醒与生哲学的现代转型_兼及郑晓江教授的死亡哲学观_

生存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哲学的现代转型_兼及郑晓江教授的死亡哲学观_.txt23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收稿日期:2002-09-25 作者简介:龚举善(1964—),男,湖北竹溪人,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报告文学研究;赵崇璧(1975—),男,湖北枝江人,助教,主要从事文 艺理论研究。 生存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哲学的现代转型 ———兼及郑晓江教授的死亡哲学观 龚举善,赵崇璧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丹江口 442700)   摘 要:死亡哲学表明,死对于生的否认恰恰使生成为可能。不直面与审视死亡,也就无法真正穿透人生而在 死生品质的提升中获取生死两安。但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至今还被遮蔽在恐惧死亡的语境之中。这突出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对死亡话题的长期悬置,二是现代文明对死亡意象的有意忘却。这无疑将造成生的迷 失。死亡哲学试图唤醒人们对于死亡的感知,从而激活人的生命意识,更好地求证生命的本义。从这种意义上说, 《穿透死亡》不失为颇具现代意味的人生启示录。   关键词:生存意识;生命哲学;死亡哲学;生死智慧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3)01-0032-05   在人类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多有死亡的魅影。 《旧约·约伯记》说:“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 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生命如花,绚烂之极。然而,这如花的生命终不能永 久绽放,必死性带来的是生命的残酷未来———凋零 成尘,随风而散,飘然无迹。有感于此,东坡慨然而 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穿透生命表 征的重重帷幕,人们终于发现,死亡确实在时间维度 上赋予了生命以有限性。于是,死亡的阴影显现为 对生命有限性的痛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一 人终有一死。这种不可更改的自然律令到底为 生命带来什么?在绝对精神理念支配之下,黑格尔 认为,死即个体的自我否定。这恐怕是人类真正直 面与审视死亡的重要一步。 在残酷的诗意表达中,死亡使生命个体意识到, 生命在根本上是一种可怕的存在———生命所创造与 呵护的一切价值,终将在自我否定中荡然无存。这 是一种悲剧性存在。对生命来说,尘世繁华只不过 是过眼云烟,掩饰不住虚无的苍白底色,人生无穷无 尽的欲望追逐只是一场无意义的骚动。因而,生命 从无边无际的虚无之中走出,再走向无边无际的虚 无。但对于死的恐惧与忧戚也成为了生命奔涌不息 的冲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像死亡那样把人从他 的日常性(平庸)中抛出来,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像 死亡那样提高人对生存的投入(即昂扬地进入生活) 的必要性的认识。”[1] “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 关连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是不确定的、超不 过的可能性。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在这一存在 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2](438页)显然,死亡言说 了人生根底上的虚无与空幻,带来了生命难以承受 的轻与重。而伊壁鸠鲁的唯乐主义则有不同的认 识:“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 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到 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 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 第34卷第1期 2003年1月 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Vol.34 No.1 Jan.2003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2](426页)但无 论如何,在关于生命的有限性(必死)的焦虑中,生与 死实际上都是很难言说的永恒困惑。王羲之在穷极 宇宙之思时,千言万语,也只化作茫然一叹:“生死亦 大矣”。 弗洛伊德归结出人的两大本能:生与死。生命 亦即生死本能的统一体。没有死的本能也就没有了 生的欲望,没有了生同样也就没有了死。这是生命 哲学对辩证法的完美演绎。当古人说“方生方死,方 死方生”时,这种人生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也同样昭示 了死与生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意味 着,死赋予生以有限性和无意义时,更显示了生的弥 足珍贵。所以弗洛伊德说:“非永恒的价值是时间中 的珍品。”[3] 人之所以对死亡充满恐惧,实乃基于对美好生 存的依恋与渴望,对生的渴望自然会导致对死的忧 虑。生命就在于生死的交替追寻之中,宏观上超越 有限,步出虚无,在另一种永恒的高峰沐浴着灵魂的 光辉。 柏拉图曾将哲学视为死亡的练习,亚斯贝尔斯 称从事哲学工作即经历死亡。这表明,死亡是人生 哲学的基本命题,具有终极意味。正是死亡,成为寻 获与珍惜生命意义

文档评论(0)

mi808686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