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pptVIP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课标要求]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基本主张。 2.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 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的内涵及产生演变过程及实践。 2.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3.理解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 的反应。 4.对比顽固派与洋务派、维新派与 革命派思想的异同。 一、“中体西用” 1、含义:    全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主要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系统理论。“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西学”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体”是治国根本,是最终目的。“用”为“体”服务,是途径和手段。 一、“中体西用” 2、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思考:  简要概括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的? 3、思想形成的过程: ①、“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 代表:林则徐、魏源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 长技有三: 一曰:战舰; 二曰:火器; 三曰:养兵炼兵之法。 魏源 材料一:“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材料二:“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学躬”。 材料三:“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材料四:“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思考:上述材料都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的思想? 你知道他们分别都是谁说的吗?为什么是他们最早提出了这种思想? ——冯桂芬 ——王韬 ——薛福成 ——郑观应    冯桂芬(1809--1874) 清江苏吴县人,字林一,号景亭。道光进士,授翰林院 编修。1853年在苏州办团练,升右中允。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逃至上海,参预组织由江浙官绅及英法美等国领事组成之会防局,协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建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用资本主义的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其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曾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所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 3、思想形成的过程: ②、“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代表一: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 地位:第一次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其它代表:郑观应、王韬等 材料一:“天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沈康寿(1895年《万国公报》上提出) 材料二:“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孙家鼐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3、思想形成的过程: ③、“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 代表人物:沈康寿、孙家鼐 ④、“中体西用”思想的完善 代表:张之洞《劝学篇》 派别:洋务派 地位:“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张之洞 “中体西用”就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与康梁“新学”相对立的文化纲领。例如,《劝学篇》批评治学的偏颇,则说:“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介绍该书的体例,则说:“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又说:“内篇所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 ——《劝学篇·序》 “本”与“末”、“体”与“用”区分得是一清二楚的。《劝学篇》批评康梁“新学”的理由,无一不是按照这种文化观推演出来的。 “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 ——《劝学篇·序》 “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等之说不可行也。” ——《明纲》 “今日愤世疾俗之士(恨外人之欺凌也),……倡为民权之议。……嗟乎,安得为此召乱之言哉!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且必将劫掠市镇,焚烧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藉保护之名,兵船陆军,深入占据,全局拱手而属于他人。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