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酶的概念 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或核酸 简单地说,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 酶的分类 (一) 根据酶的化学组成分类: 1、单纯酶:只含有蛋白质成分,如:脲酶、溶菌酶、 淀粉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等 2、结合酶:含有蛋白成分(酶蛋白)和非蛋白成分(辅助 因子) (二) 根据酶蛋白结构特点分类 单体酶:由一条肽链组成的酶分子 寡聚酶:由两条或多条肽链组成的酶分子。为大多数酶 多酶复合体:由多种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复合体, 催化连续的一系列相关反应。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多功能酶:一条多肽链上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催化活性的酶,往往是基因融合的产物。高等动物的脂肪酸合酶 酶的活性中心 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结合底物并起催化作用的少数氨基酸 残基形成的一定空间结构。 包括底物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酶活性中心的特点 a.酶的活性中心位于酶分子表面的”空穴“中,为非极性环境 b.酶的活性中心只有几个氨基酸组成,多为极性氨基酸 c.活性中心的几个氨基酸残基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 甚至位于不同肽链上,通过肽链的盘绕折叠而在空间结构 上相互靠近,形成一个能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形成产物 的位于酶蛋白分子表面的特化的空间区域 d.酶的活性中心具有柔性,可与底物诱导契合发生相互作用 e.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的结合通过次级键 酶的专一性机制 诱 导 契 合 学 说 酶的高效性机制 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 邻 近 定 向 效 应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度以及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的科学 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有: 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等 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为一级反应 底物浓度增大与速度的增加不成正比,为混合级反应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几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V 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1913年,德国化学家Michaelis和Menten根据中间产物学说对酶促反应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推导出了表示整个反应中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著名公式,称为米氏方程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能够引起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的化合物称为抑制剂。具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性 有机磷农药(敌百虫、沙林) 抑制剂二异丙基氟磷酸酯引起酶的永久失活 竟争性抑制 某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能与底物竟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当抑制剂与活性中心结合后,底物被排斥在反应中心之外,其结果是酶促反应被抑制 非竟争性抑制 酶可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变化,并导致酶活性下降。抑制剂与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不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酶的活性调节 酶的活性调节包括两个方面: 调节酶浓度: 酶的诱导与阻遏、酶的选择性降解 调节酶活性: 变构调节、可逆共价修饰、酶原激活 酶分子被其他酶催化进行可逆的共价修饰, 引起酶活性的改变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示意图 胰蛋白酶对各种胰脏蛋白酶的激活作用 尽管人类19世纪前后才建立起酶的概念,但酶的催化作用却很早就为人们的生活所利用 比如: (1)在人类游牧生活时期,就已会利用动物胃液来凝固牛乳 (2)人类在4000多年前就已掌握的酿酒和制酱技术其实也是酶作用的结果 最初的商品酶制剂主要以动植物为原料提取,如从牛胃中提取凝乳酶、从胰脏中提取胰酶、从血液中提取凝血酶、从植物材料中提取淀粉酶等 之后,Takamine利用霉菌来生产淀粉酶使得酶制剂工业取得突破,其方法至今仍被采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微生物培养技术、发酵工业和设备的渐渐完善,利用微生物获得商品化酶制剂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酶工程 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当时的主题即是固定化酶,进一步开展了对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的研究 1973年,千烟一郎首次利用固定化的大肠杆菌细胞生产L-天冬氨酸 1978年,日本的铃木等固定化细胞生产 α -淀粉酶研究成功,所以70年代是固定化细胞技术取得进展的时期 80年代,固定化细胞已能用于生产胞外酶,又发展了固定化原生质体技术,排除了细胞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