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肛裂—缺血性溃疡ANAL FISSURE—ISCHEMIC ULCER 肛裂特殊的临床表现 剧痛 好发于肛后中线 低愈合率 缺乏肉芽组织 裂口皮肤不生长 肛管高压 常伴发肛乳头肥大和哨兵痔 传统的肛裂病因学说 B1.损伤学说 —皮肤撕裂说(Ball,1908) —Blaisdell栅门说(Blaisdell,1937) 注意:粪便创伤非肛裂发生的确凿证据 ●肛裂患者中有便秘史者仅占1/4,有的腹泻反而 是肛裂发生的诱因 ●肛裂患者有排便困难者(≥3d)仅占10%,而 75% 患者有1-3次排便 —Hamanel(1977) 肛裂的基底部不是外约肌皮下部,而是内括约肌 B2.感染学说 —隐窝腺感染说(Rankin,Bargen及Buie等,1932) —残留上皮感染说(Shafik,1982) 注意:●感染引起的真正的溃疡而非肛裂,其外观是完 全不同的 ●Shafik所谓的残留上皮,其实是肛腺组织,故 此假说不能成立 一Dohrenbusch(1986) B3.栉膜带学说(Miles,1919) 注意: ●栉膜带就是内括约肌,如Miles所描述的栉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而成的“栉膜带”是不存在。他所倡导的栉膜带切断术事实上就是内括约肌切断术。 —Eisenhammer(1959) 肛裂的近代概念 高括约肌张力诱发肛管后中线供血不良是原发性慢性肛裂的病因。肛裂的本质是缺血性溃疡。 —Schouten WR et al. Br J Surg 1996;83:63 C1.内括约肌痉挛是肛裂的病因而非后果 ●内括约肌痉挛是因疼痛引起的反射性反应吗? 试验: 局部使用麻醉剂后,肛裂的疼痛消失而肛管 最大静息压(MARP)并未下降。 提示: 痉挛并非继发于疼痛,痉挛在前,出现疼痛 在后。 一Lrng JN et al. Br J Surg1997;84:1723 C2.引起内括约肌痉挛的因素 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可使肛压升高,可导致β1-肾上腺素能(adrenergic)受体分子的改变。内括约肌显示对β2-催动肌素(agornists)的敏感性增加。 —Ragadas(1993) 一氧化氮(NO)代谢失常 内括约肌神经丛退变 神经肽的变化 VIP减少,SP增多 ●慢性肛裂患者的MARP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肛 门病患者,而ADBF却明显较低(表) 对照组与3组肛门病患者的MARP与ADBF NARP(mmHg) ADBF(V) 对照组 66±19 0.75±0.26 肛 裂 125±26 0.43±0.10 痔 82±15 0.57±0.19 失 禁 42±14 1.03±0.34 ●肛管各象限皮肤区及内括约肌区的血管分布(表) 肛管皮肤区和内括约肌区的小动脉数/每方格×200 皮肤区 内括约肌区 平 面 后 侧 前 后 侧 前 齿线下1cm 4.4 6.1 6.2 1.3 2.1 1.8 齿线上1cm 3.5 5.2 5.2 1.4 1.8 1.7 齿线上2cm 4.0 5.3 5.6 1.1 1.7 1.6 ●临床实验证据 慢性肛裂行内括约肌侧切术前后MARP及ADBF对比 ADBF MARP(mmHg) 位置 血流(v) 对照组 68.78±16.97 后 076±0.28 前 1.31±0.65 左 1.48±0.93 右 1.30±0.53 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锅炉本体检修工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试题.docx VIP
- 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 VIP
- [中国青铜器]01.第一章 概论.pdf VIP
- 德国探亲签邀请函中德文对照.docx
- 2024山西太原市古交市招聘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低保工作站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docx VIP
-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模拟试题汇编.doc VIP
- it审计的组织与实施(培训课件).ppt VIP
- 2025社区两保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VIP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课堂镜头.doc VIP
-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与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