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第一课时预习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秦论第一课时预习案

过秦论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冯艳茹 备课组长:邵志云 教研组长:穆云华 【知识技能】 1、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体会本文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3、诵读课文,把握语气,准确理解课文主旨,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辩证地分析作者对秦灭亡原因的看法。 2、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化为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预习案 一、知识准备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著名的大儒,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贾太傅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   贾谊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基本上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读书习文为主18岁时,他便以能诵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当时的名士河南守吴廷尉欣赏他的才学俱优,将他列置门下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听闻河南守吴公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元帝元年(前179年),贾谊在老师吴廷尉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从此,22岁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   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过不多久,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仍对政事十分关注,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下了如《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人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非常伤心一年以后,由于伤感过度,贾谊也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时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崤函雍州陈轸翟景逡巡遗镞蒙恬藩篱隳名城销锋镝瓮牖氓隶墨翟锄櫌棘矜谪戍度长絜大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蒙恬(tiǎn) B.逡巡(qūn) 锋镝(dí)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黔首(qián) D.户牖(yǒu) 棘矜(jí)赢粮(yín) 2、贾谊的悲剧   洛阳才子贾谊,是西汉文帝时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刚二十出头时,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先是“召以为博士”,随后不到一年又破格提拔为大中大夫由于贾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汉文帝还打算把他提拔到领导高层,任公卿之位然而一些王侯重臣却嫉才诽谤,讲他的坏话,汉文帝便渐渐地疏远他,让他离开京城,去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老师)贾谊横遭贬斥,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路过湘江时,他触景生情,由楚国大夫屈原的受谗放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了一篇有名的《吊屈原赋》,以寄托自己的悲愤三年之后他虽被召回京师长安,但又改派为梁怀王太傅,终未得到重用于是贾谊一直郁郁寡欢,忧愤成疾,年仅三十三岁,就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贾谊被埋没实在可惜,所以历来人们都同情贾谊,对汉文帝多所指责可是宋代苏轼却写过一篇《贾谊论》,没有把贾谊之死完全算到皇帝的账上,而是在惋惜之余,从人才自身的内在原因来分析贾谊悲剧的必然   苏轼认为贾谊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自用其才”为什么他不能很好地使用自己的才能呢?原因无它,在于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东坡先生在这里提出的“志(志向)、量(气量)、才(才能)、识(识见)”,对于成就一番事业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仅有远大目标,却无豁达大度的胸怀;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审时度势的识见,那么必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到头来抱负理想也将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